我知道了
“民生工程项目巡礼”系列报道·体育事业篇
家门口就有“健身房”
本报记者 陆 卉

夜幕降临,在朝阳景都旁的广场上,欢快的广场舞音乐总是准时响起。吃过晚饭的市民,陆续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广场舞跳起来,羽毛球拍挥起来,单双杆、太空漫步机等健身器械玩起来,犹如一个偌大的“健身房”。同样的场景在我区随处可见。

每天来这里锻炼的市民陈洪启虽然年近古稀,却觉得自己年轻了。“现在处处都是健身广场,不仅能在家门口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了。”区体育局群体科工作人员王蓓蕾说:“目前,我区以及各个乡镇共有452个健身点,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健身点,共累计发放340套音响设备,仅去年就发放206套,有效确保了健身点活动的正常开展。”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始终坚持“让体育发展成果普惠群众”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体育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健全网络上动脑筋,在组织活动上花力气,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我区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表彰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如今,无论是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阡陌之间,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体育健身设施。去年,我区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工程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投资1.5亿元,在每个镇建成1个体育公园、1个足球场和1个体育中心,现已全面对外开放;新建新丰、三龙、大中3个体育中心,整合刘庄、白驹、小海3个镇体育中心资源,改造西团、南阳、大桥、万盈、草庙、草堰6个镇体育中心。同时,还实施足球场工程和体育公园工程。王蓓蕾告诉记者,我区城区现在有健身步道23公里,每个乡镇均有约1公里健身步道。同时全区共有健身器材119件(套),极大地满足了市民体育锻炼的需要。

“健身房”有了健身器械,不能少了健身教练。在施耐庵公园,李宜芬每天早上都会领着十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打拳,不时以身示范,纠正老人们的动作。像她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在城区有,在镇、村也都有。“我们会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水平。”王蓓蕾告诉记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城区和乡镇,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指导不同人群规范有序地进行科学健身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大众体育健身观念的兴起,健身房、瑜伽馆、舞蹈室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小巷。作为一名专业的健身教练,单海波对我区的体育事业发展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前几年在健身房,只能看到一些专业的运动员和健身发烧友,而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健身房里挥洒汗水。”单海波告诉记者,健身运动已成为大部分市民的日常活动。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我区“全民健身”工作的扎实开展,离不开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

今年,我区再次将“体育工作”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预计投入3000万元,对全区公园的健身步道进行改造,同时每个公园配置两组十件(套)体育健身器材,做到每个公园都有健身步道、健身器材、活动广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房”搬到家门口,市民走出门就能享受到运动锻炼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