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精准扶贫,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五
“绿色扶贫”播种希望的种子
本报记者 杨 燕

一走进万盈镇文达村的村头,扑面而来的就是盎然绿意。笔直宽敞的水泥路旁有片一望无边的女贞树林,不时有村民在田间为吐露新芽的苗木除草。村民们给这片苗木林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百亩富民林”,这是区直多个部门与文达村绵绵情谊的见证。

 

紧急“输血”帮村子“活”过来

“横下一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区委、区政府对待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坚守的理念,去年区委出台了《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组建了区委帮扶工作队,由区主要领导带队、区直各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成员,聚焦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经济薄弱村发展,实行挂钩定点服务、精准扶贫。在这样的背景下,区供销合作总社、检察院、滩涂局、市场管理局四家单位与文达村结成了“对子”。文达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快速改变这一现状,四家单位共同集资33万元,资金额占了该村全年集体收入的56%。紧急“输血式”帮扶让文达村“转”了起来,不少民生实事、惠民工程快速得到落实。

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靠找准路子、建好项目。在了解村里低收入群众的具体情况后,帮扶单位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帮困难群众找到一个长久脱贫的好项目才是当务之急。走“绿色扶贫”之路,种植致富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去年11月,由区供销合作总社牵头,会同区农工办、农委、水利局、海洋局、检察院、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投资130万元,在文达村建造了一片占地110亩的苗木基地,基地种植了5万株大叶女贞。

 

联建“富民林”让经济“转”起来

从项目启动到具体实施,帮扶部门、相关镇村及广大村民群策群力。他们走访了当地苗木种植大户和苗木经纪人,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当前女贞苗木销售跌入谷底,正是培育小苗静待市场反弹的大好时机。“百亩富民林”项目计划三年收益80万元,其中50%用于化解村级债务,40%用于村公共事业,10%用于村里12户低收入农户脱贫。为了确保“富民林”栽一片成一片,区供销合作总社和文达村已联合成立了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对“富民林”的栽培管理和营运工作。完善的管护机制护佑着,当前“富民林”里5万株女贞长势良好。

区直部门的对接帮扶,对村干部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贫困村要脱贫,不能“等靠要”,关键要发挥主体能动性。文达村支部书记李兴祥是致富能人,任职之前就是远近闻名的苗木经纪人,他十分认同“绿色扶贫”的理念。“除了区直部门帮扶的之外,剩下的低收入家庭都由我们村干部自己掏钱兜底帮扶。”李兴祥带领10名村干部,每人出资5000元,流转了6亩多土地,学着“共建富民林”的模式,再建了一个“精品富民林”,并公开承诺所有收益都归低收入家庭所有。如今“精品富民林”里栽种了1000棵紫玉兰、1000棵樱花、1000棵垂丝海棠、1200棵红天竹,都是市场销售行情较好的名贵树种。项目位置靠着村道,既可富民又可美化环境。

 

绿色致富让群众心“热”起来

“绿色扶贫”的热潮在这个村子里蔚然成风。3月份,结对帮扶的单位又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和镇村干部一起给贫困群众送树苗、种绿化,如今香橼、桂花、果石榴、枇杷等1000多棵树苗点缀着低收入家庭的家前屋后。

“绿色扶贫”犹如一股清风,不仅改变着村容村貌,更激发了低收入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增强了他们自身“造血”功能。文达村4组村民陈志明因病致贫多年,如今在“富民林”里找到了工作岗位,修剪枝条、施肥除草等活计轻松不费劲不耗时,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已取得2000多元的收益。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冯克才把土地流转给苗木大户种植,每年增收8000多元,村里又帮助他的妻子在苗木农场找了份零工,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绿色扶贫”的发展理念带动着当地6户贫困家庭投身苗木产业。贫困户石万青算了一笔账,他种植的3亩多苗木,亩产效益约有4000多元,远远高于普通粮食种植。

背靠“致富树”,文达人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战。据了解,全村共有40户低收入家庭,去年共有13户15人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