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吴永龙:听麦香在画中絮语
本报记者 胡勤荣

 

 

“我是个农民,也是个麦田守望者。”邂逅麦秆画,是年少时一次偶然相遇。常见的麦秆,幻化成精妙独特的艺术品,彰显出麦秆画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打动了自幼喜欢写字画画的吴永龙。从此,麦秆画走进了他的生活,并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它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1990年,吴永龙开始正式创作麦秆画,并追根溯源,对麦秆画有了新的认识。千余年前的某一天,麦秆画入了朝廷的眼,自此以后,麦秆进宫入殿,登堂入室。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葬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腐蚀,麦秆画原作仍然色泽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麦秆,经过打磨、烫色、剪裁、粘贴等几十道工序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艺术品,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而把麦秆画当作艺术来做,并不容易。在没有师傅指点和资料的情况下,他开始慢慢地摸索,熨衣服的熨斗,修电器的烙铁都派上了用场。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琢磨。一有休息日,几乎一天不出门,一心扑到麦秆画制作上。麦秆发霉了,麦秆碳化了……很多时候,看着费尽心思的作品被毁掉了,吴永龙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庆幸的是,他没有放弃。

吴永龙说,麦秆画是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特性。而麦秆最美的是它的光泽,因此制作麦秆画首先要从选择合适的麦秆开始。要挑拣长得直、长得粗、晾得好的,通过蒸煮高温脱脂后,经过处理分出“草皮”和“草心”。“草皮”有光泽,“草心”没有光泽,因此,将其分开染色之后,草皮用以制作画面主体有光泽的部分,比如鸟类的羽毛;草心用以制作画面背景无光泽的部分,比如山石等。这种搭配令麦秆画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并且更加有质感。一次次失败后,吴永龙对“煮、刮、熏、制、熨、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颇有心得。

原创,是吴永龙一直的坚持。很多人喜欢他的麦秆画,源于他的独特性。“从设计图案到加工制作,周期是很长的。”吴永龙告诉记者,《雅士隐居图》用了一百三十多天。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大悲咒图》更是耗时七八个月。吴永龙将自己最喜欢的古画带进了麦秆画里,利用麦秆古色古香的天然特质精心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古风路线也成了一大特色,为麦秆画行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糅合了刺绣的纤细、国画的韵致、水彩的清丽、油画的浑厚,画面生动、形象、饱满,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教授陈谋来大丰,对吴永龙的麦秆画给予高度评价,勉励他进一步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麦秆画的艺术价值。这对吴永龙是个驱动。他拜师沈社国,在非遗的传承上,敬业精神和技法都有了新的提升。他创办了“江苏天然秸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对麦秆画技艺进行收集、整理,与省内外同行进行技艺交流,在公司设立麦秆画工作室,不断充实优质麦秆画。他走出去参展参赛,在首届“华东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斩获“最佳工艺奖”;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作品《难得糊涂》获“百花杯”铜奖;第18 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南浦别》获创意金奖、《得鱼图》获金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作品《南浦别》作为国礼,被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收藏。

就这样,吴永龙在自己的“艺术人生”里一边前行,一边汲取姊妹艺术所长,为己所用,孜孜不倦,耕耘自己所要的收获。数十年来,吴永龙对每一幅作品都是精益求精,在麦秆画的世界里体味着无穷的乐趣。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他潜心创作的艰辛。被人买走后,他觉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依依不舍。 “我不图赢利,不为出名,只是希望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作为一门很古老、很精致的艺术,我不希望麦秆画失传。”作为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吴永龙说,别人把它当作兴趣来做,我是把兴趣做成了事业。他希望在这个领域以后能够见到更多的新鲜面孔,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新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