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马港村里低洼地成“聚宝盆”
本报记者 杨燕

一望无边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显得格外清澈。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开到塘口,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刚捞出水就被抢购一空……入夏以来,在西团镇马港村,连片300多亩的稻虾轮作养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马港村四组村民李永彬乘着农村改革大潮,正在这里酝酿他的“财富故事”。

“几十年前,这里可是没人要的低洼地。”李永彬指着身后的虾塘娓娓道来。改革开放之前,马港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生产力低下,村民生活普遍困顿。改革的春风吹到这里后,村里推行土地承包,土地成为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宝贝”。马港当地的土壤性质适宜种植水稻,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当地水稻种植收益并不高。这片贫瘠的低洼地更是大家眼中的“鸡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祖辈们头顶烈日插秧收稻的辛苦情景,深深烙在李永彬心里,但他并不甘心像父辈们一样受困于“老传统”。他喜欢收看电视新闻,从国家到地方层层级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激励和支持,让他深刻感受到农村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14年,他承包了本村318亩低洼地,创办绿禾家庭农场,开始了稻虾轮作生态养殖。

“与其说我卖的是龙虾,不如说我卖的是马港村的好生态。”李永彬对他的低洼稻田稻虾轮作生态养殖模式很有信心。每年7至9月份,是水稻的生长期,他们就在稻田里放养淡水小龙虾,龙虾摄食水稻害虫、杂草、有机碎屑,排泄物培肥了土壤。龙虾不断爬行,中耕熟化土壤,让水稻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产量得到有效提高。10月份水稻高茬收割上水,田面沟内栽草。11月份至来年6月份,水稻田的空闲期就是龙虾养殖的忙碌期。随着气温升高,水稻秸秆逐步分解成腐质,水中产生大量浮游生物及丝蚯蚓、轮虫等,龙虾便有了天然的美食。到了3月,他们开始投喂颗粒饲料并投放地笼,龙虾被捕大留小陆续上市,待到6月份,清田进行水稻机插秧,稻虾循环种养互促互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好生态就有好回报。马港村出产的大米和龙虾因为绿色无污染而成为市场的宠儿。这种稻虾轮作模式,让低洼地成为“聚宝盆”,亩纯效益是传统种植的3倍多,为周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了好示范。“要让土地生金,我觉得要有两个坚守,一个是坚守绿色生态,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发展高效农业。”李永彬乐意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与乡邻分享。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像李永彬一样在乡村“大舞台”上一展身手,马港村的稻虾轮生态养殖已经辐射带动周边镇村1000多人从事相关养殖,越来越多碎片化田块、低洼地在土地流转和高效养殖的作用下,产生出更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