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我们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

本报记者 蔡剑涛 通讯员 蔡成华

 

编者按:

我区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之乡,翻开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这里的红色精神耀眼夺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进一步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斗新时代、争创新业绩,本报从今日起刊出《红色文化寻访——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寻访】

许玲艺是新丰镇方强居委会一名红色志愿宣讲人。前不久,她参加全市“传承铁军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她说:“我们都是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的。”

“1941年11月,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一个遍体鳞伤的男子,被一群荷枪实弹的日伪军押解着走向荒郊,在一个已经挖好的深坑边停下了脚步。这个被押的人,四十岁左右,表现得从容淡定,毫无惧色。他站在坑前整了整金丝眼镜,理了理头发,然后怒视敌人,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划破黑夜长空,惊恐万状的日伪军,连忙将他推下深坑,掩上黄土。”那天,许玲艺这样开始自己的宣讲。

宣讲的主人公是盐阜地区原盐东行署主任——方强。方强原名袁文彬,1901年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区,1925年在同济大学读书时领导学生参加“五卅”运动。

1940年冬,袁文彬化名方强来到盐阜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苏北盐阜一带,是日、伪、顽、匪错综盘踞的地方。方强带领工作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民主抗日救国理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民主抗日统一战线;动员各界人士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各种形式的抗日组织;成立人民武装,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组织人民打鬼子、除汉奸。方强整天整夜和贫苦农民聚在一起,在他们中间播下革命种子、点燃革命烈火,领导广大人民坚持敌后抗日斗争。

1941年10月,方强在一次突围中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这年11月,他被日伪军残忍活埋。后来,人们发现烈士遇害地点,在清除掩盖在尸骸上的黄土时,看到遗骸腿骨上依然挂着一副铁锈斑驳的沉重铁镣。头骨旁是烈士生前常戴的金丝眼镜。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方强生前战友时,才知方强就是袁文彬,伤感又惋惜地说:“袁文彬是个人才呀!”

为了表彰和纪念方强烈士,党组织将他生前战斗过的原斗龙区改名为“方强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以方强烈士英名命名“方强公社”和“国营方强农场”。后来,“方强公社”又更名为方强乡、方强镇。2010年8月,方强镇在区划调整中并入新丰镇,再度更名为方强居委会。现在,从当地邮局寄出的信件,邮戳上依然保留‘方强’字样。

在方强居委会,方强烈士陵园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上,“方强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刚劲有力。长期以来,该居委会积极组织开展革命烈士纪念活动,让红色基因不断延续。2011年,一名在方强工作过的同志,还发行了传记作品《方强传奇》。

在方强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涌现许许多多和方强一样的爱国烈士。方强烈士墓旁,就是唐齐贤烈士墓和程步凤烈士墓。今天,齐贤、步凤,同样作为地名承载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

许玲艺参加市“传承铁军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比赛

【名片】  

方强居委会耕地面积860多亩,居民1425户,常住人口2781人。辖区内交通便利,沈方路、伍龙路穿境而过,村庄道路以水泥路为主,境内水系较为畅通。该居委会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一产二产三产齐头并进,现有企业40多家、个体工商经营户300家,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5万元。

【对话】  

“加快建设美好家园,完成烈士未尽的心愿,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面对记者,方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卫东语气坚定,“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张卫东说,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烈士精神激励大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艰难险阻。“我们新丰镇在‘两海两绿’新路径上重点重抓、精准发力,成功突破生态修复治理中的一个个瓶颈难题,把昔日的盐碱撂荒地,打造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顺利建成国家卫生镇、中国最美村镇。我们方强居委会将主动融入创新实践,以林业经济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果林示范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繁荣壮大三产服务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

方强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