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麋鹿奶爸带“娃”忙

本报记者 徐雪

俞晓鹏在专心照看小麋鹿

 

6月8日下午3点,在麋鹿保护区景区内,一群小麋鹿的活泼身影,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快看快看,小麋鹿出来放风啦。”“哇,好可爱的小鹿,它们还会排队呢。”“那个人是谁?小麋鹿为什么都跟着他跑啊?”小麋鹿前面小伙子一下勾起了众人的好奇心。只见他身穿迷彩工作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边吹口哨一边吆喝着,小麋鹿们踩着欢快的步伐一个不落地紧随其后,在场的游客都忍俊不禁。这名小伙子是保护区的“麋鹿奶爸”——俞晓鹏,通常下午3点是他带着“孩子们”出来锻炼身体的固定时刻,这才有了游客们看到的有趣一幕。

俞晓鹏是麋鹿保护区管理处科研技术处技术员,每天早上6点30分到傍晚6点30分,是他的忙碌带“娃”时光,只不过不同于人类的婴儿,他照顾的“娃娃”都是出生不到50天的麋鹿宝宝。一天4顿奶,喂料、排便、运动,这些都是俞晓鹏的带“娃”安排。在别人看来,小麋鹿们长得都差不多,只能从耳标区分它们,但在俞晓鹏眼里,每一个小麋鹿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就连叫声也是完全不同的。“5号性子比较急,每次你不给他先喝奶,他就会用头顶你;9号比较调皮,它会用爪子轻轻挠你。”俞晓鹏笑着说,每次他稍微走远一点,小家伙中任意一只的叫声他都能分辨出是几号。

据悉,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后,该保护区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大规模人工驯养小麋鹿项目,已成功驯养78头小麋鹿。该项目的开展是在麋鹿基因学、遗传学、繁殖育种学、营养学、生理生化、疫病防控以及迁地保护等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尝试,能为麋鹿的饲养管理、人工驯养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今后麋鹿种群的繁殖扩群、精细化管理积累科研技术资料,以及为麋鹿远缘基因交换、建立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建立物种基因库。

“仔鹿一生下来,我们就进入围栏抱过来驯养。”俞晓鹏分享着他三年的带“娃”经验。刚开始小麋鹿不会喝奶瓶,俞晓鹏就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喂,250毫升的奶得耗费半个小时,等喂完奶他的衣服早就湿透了。如今他带的13头小麋鹿奶量不一样,每天四顿奶,喝完还要帮助小麋鹿排便、量体温,此外每隔5天测一次体重,15天测一次体脂,俞晓鹏可谓是忙得停不下来。看到俞晓鹏这么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同事都说他有了孩子一定是个靠谱的专职奶爸。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底,该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为5016头,占全世界总数的60%以上,其中野外麋鹿种群1350头,今年繁殖成活820头。野外麋鹿种群突破千头,使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乃至世界濒危物种保护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等到满3个月,这些小麋鹿就要告别奶爸回到它们的麋鹿大家庭中了。尽管心有不舍,但俞晓鹏始终没有忘记这份甜蜜背后的重担。“保护麋鹿,保护野生动物,不是一个人单独就能完成的事,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愿意为了这项事业奉献我的青春,也愿意为小麋鹿的成长贡献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