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流淌在心中的五卯酉河

大丰的五卯酉河, 由西向东,静静地流淌在滩涂围垦出来的盐碱地上。河道笔直笔直的,望不到尽头,两岸成排且挺拔的树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防风林。海丰农场就在这片广袤的围垦之地上孕育,五卯酉河在它怀里穿流而过,流向大海。

倘若没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五卯酉河可能永远不会让我如此刻骨铭心。

那是一个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年代。随着“大有作为”的上山下乡运动持续深入,70年代毕业的我,也跟随“老三届”的步伐来到了广阔天地。随着一纸通知,我和同学离开学校,从繁华的黄浦江边来到了陌生的五卯酉河畔。一天一夜,我们乘大船坐汽车再换小船,一路过来,越走越荒凉。当那艘引擎“突突”作响的破旧小机船把我们拉到五卯酉河畔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芦苇和茅草,人迹无踪。

五卯酉河潺潺流淌,岸边防风林随风曳动。笔直的河道告诉我们,这条河流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人类的巧夺天工。那么,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是谁开挖了这么一条两岸种植有成排树林的人工河流?

据记载,唐宋时期,这里是淮南盐产区。后因黄河改道入淮,淤沙日积、潮汐不至,致使海势东移,形成了荒芜滩涂。民国六年(1917年),清朝末代状元、崇尚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张謇为发展纺织业,在这里建立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招纳农工围垦滩涂,造田种植棉花,以作为纺纱织布的原料基地。为改变盐碱土质,当时开挖了八条大河引水洗盐,五条横贯东西,以“卯酉”命名;三条竖跨南北,以“子午”命名。五卯酉河就是其中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

原来,五卯酉河是最早的开拓者挖的。河的两岸有很高的河堤,是挖河的泥土堆积起来的,河堤上栽的成片树林,是为了抵御海风的长驱直入。挖河栽树,改良土壤又预防自然灾害,都是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五卯酉河依然在缓缓流淌,当年的开拓者早已没了踪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片土地归属上海市农场管理局所辖的海丰农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今天又把我们这一代人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艰苦的生活开始了。昔日静谧的荒原上出现了壮观的劳动场景,一群衣衫褴褛却吐露着芳华的青春男女挥汗如雨,奋战在黄土地上。夏季当头烈日的炙烤不能动摇他们扛起重担的嫩肩,纵使压弯了腰,也要咬紧牙关迈开双腿;冬日刺骨朔风的劲吹难以撼动他们紧握铁锹的双手,纵使冻僵了身躯,也得毫不动摇甩开臂膀。如此剧烈的体力劳动却食不果腹,食堂经常不见荤食,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一碗酱油汤就饭下肚是常有的事。说来好笑,种植粮食的农场却连我们这些职工也喂不饱,打出来的粮食往往只够自己吃两三个月,其余时间都要靠上海调拨,从上海市民并不宽裕的计划口粮中匀一部分出来养活我们。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渐渐成长了。昔日白皙的皮肤苍老了,稚嫩的脸庞成熟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也跟着成熟起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学习,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夜晚陋室的煤油灯下,劳苦一天的同学又捡起了曾经扔掉的书本,开始重新汲取知识的营养。

在五卯酉河的滋润下,我们知道了不能向困难低头。是五卯酉河打造了我们坚强的体魄,造就了我们不屈的性格。

(杨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