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塑造特色风貌 建设宜居乡村
——我区高质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本报记者 宗敬婷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风貌、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工作机制,建设活力、宜居、特色、和谐乡村。在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暨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我区大桥镇大桥、草庙镇东灶、小海镇海团、三龙镇龙东、白驹镇马家、万盈镇益民、刘庄镇友谊、西团镇众心8个新型农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苏北各县(市、区)中数量第一。今年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以“一步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为标杆,不断加快建设进度,大中街道恒北村、草堰镇三元村正在积极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强化产业支撑,助推富民增收

在规划建设新型社区时,我区同步布局配套产业,做到“一个新建社区配套一个特色产业”,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在改善农房过程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使新型农村社区“靠近田、贴近厂”。新丰镇新型农村社区依托荷兰花海郁金香种球研培基地,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该基地辐射周边8个村,带动3000多家农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走出了“一颗种球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新路子。同时,设置绿植养护、环卫、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向进社区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做足土地文章,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土地成片流转,布局万亩芦笋基地、水蛭养殖加工等规模种养、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让土地成为富民的“聚宝盆”。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促进农旅融合,以建成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名镇、名村,鼓励农民从事民宿餐饮、花木种植等乡村旅游产业配套服务,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

 

完善设施配套,打造特色乡村

我区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把有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水处理设施、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十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统一建设多功能会堂,将文体活动、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习俗筵席等功能叠加,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卫生室、物业服务等场所,配齐超市、电商服务平台等便民服务设施,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为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立足农民利益建设新型社区,我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处理好“新居”与“旧村”的关系,采取新老联建等方式,推动新老村庄同步改善、融合发展,公共配套建设充分利用既有村庄设施,新建设施时统盘考虑新老村庄提升需求,协调好新老村庄道路、水系和风貌,使新老村庄融为一体、特色风貌一致,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和建筑等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委托高资质的设计专家团队,突出乡土风貌塑造,植入麋鹿、湿地、古盐等元素,突出村口等重要节点营造,努力让新型农村社区富有传统气息、蕴藏乡愁印记、呈现田园风光,把自然肌理、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整合起来,高质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创新治理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房子是老百姓住的。我区让老百姓充分参与治理与管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建好新型社区党支部,构建“村(居)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开展网格党建活动,凝聚网格治理合力,打造“红色邻里”5分钟服务圈,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党员示范、乡贤带动作用,形成共同缔造关系。深入开展文明实践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选树活动,开展文明村(社区)诚信标兵等创评,不断提升“五好堡垒、金丰廉韵、厚德大丰、平安大丰”影响力,培育党建特色品牌,形成文明风尚群体效应。

宜居环境需要“内外兼修”。我区深化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宜居乡村观光旅游线路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农村村庄河塘整治专项行动有机结合,对204国道、351省道、陈李线、大刘路等沿线集中开展“八整治、四提升”,即整治违法建筑、各类立面、破败房屋、乱堆乱放、生活垃圾、河道沟塘、广告标识、墓群散坟,提升绿化、道路、节点、集镇,展现乡村新面貌,建设宜居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