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抓保护优生态,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六论贯彻落实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融媒评论员

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区委全会作出“抓保护优生态,筑牢绿色发展屏障”的重要部署,是我区在新形势下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抓手。

绿色是构成大丰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色”、令人引以为豪的“标志色”。但也要看到,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资源被过度消耗、环境受到破坏,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正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牢牢守住大丰良好的生态基底和自然禀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就要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态修复保护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导航仪”。我们要按照全会部署,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要加强黄海湿地保护修复,落实土地、滩涂、岸线、海洋生物等多样性保护措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港区中水回用工业污水处理厂、港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组织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45万平方米、成片造林400亩,建成森林村庄10个。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就要建设生态宜居城乡环境。良好的生态宜居城乡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区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打造生态宜居城乡建设,推动城乡面貌悄然变化——蓝天白云、绿树花海、明湖清流常驻。实现永续发展,泽被当代千秋,需要我们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把生态宜居城乡环境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要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围绕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目标,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压紧压实河长制工作职责,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让“品质”一词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就要讲好世遗“大丰故事”。世遗名片来之不易,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传承?全会给出明确答案。我们要按照全会指引的“方向”,不断擦亮世遗品牌、扛起世遗责任、放大世遗效应,突出大丰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中的独特地位,加快世遗项目和沿海生态风光廊道建设,开工建设珍禽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完成东沙市级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麋鹿研学基地和黄海湿地公园野鹿荡,打造一批世遗品牌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大丰对外交流、宣传展示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地球之肾”永远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