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寻访大丰红色印记•光辉历程篇
俯首为人民,谱写发展新篇章

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大丰各级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人民的幸福,率领大丰人民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努力,在大丰这块热土上建立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胜利和成功、挫折和考验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新大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伟大时代领航奋进,大潮奔涌砥柱中流。1949年—1956年,大丰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年,全县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中国成立后,大丰的主要领导将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带头吃剩饭剩菜,把粮食省下来支援经济建设。1949年深秋的一天中午,县长张锋和秘书丁正东正在吃饭,恰在此时,帮助修订治水方案的华东老水利专家来访,看到县长吃的是麦糁子稀饭和老咸菜,十分震惊。县长见老专家前来,立即起身恭敬相迎。老专家坦诚地讲:“我是来向县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但看到堂堂一县之长,吃的是稀饭加咸菜,跟你们相比,我们的待遇已经太好了。”领导班子的艰苦朴素作风,深深打动了老专家,老专家不仅不再要求改善条件,甚至还送来了请求降低生活标准的申请,并且连夜加班,提前拿出了治水方案。

过去,大丰是产盐地,自1917年废灶兴垦种植棉花以来,由产盐变成主要生产棉花。1949年11月中旬,苏北行署棉垦局迁址于大中集,办起棉花良种厂,后移交给县政府,改名为大中轧花厂。由于党和政府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大丰棉花产量逐年提高,到1952年,棉花产量达6475吨。棉花增产,既为国家作了贡献,又增加了棉农的收入,提高了棉农种植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大丰棉花生产。

棉花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一五”期间,大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大丰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13232万元,是1952年的1.47倍。粮食总产6.89万吨,是1952年的1.14倍。皮棉1.17万吨,是1952年的1.80倍。财政收入507万元,是1952年的1.53倍。城乡储蓄余额102万元,是1952年的3.4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78万元,是1952年的1.8倍。客运量17.2万人次,是1952年的6.4倍。货运量10.3万吨,是1952年的2.24倍。中学10所,比1952年增加8所。小学370所,比1952年增加31所。在校学生3.79万人,比1952年增加1.31万人,其中中学2737人,比1952年增加2273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等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可以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10月29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大丰县棉花丰收报道。1958年,大丰县被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5 年11 月16 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大丰自行车飞轮厂“三旗”牌飞轮质量赶上名牌货的报道。飞轮厂是江苏森威集团的前身,也是老一辈大丰人难以忘记的辉煌。这个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了发展巅峰,在当时称得上大企业,可以说就是一座独立的城中城。生活区设有医院、学校、商店、球场、宿舍楼、居民楼等,设施配套十分齐全。凭借着先进的飞轮制造技术优势,大丰飞轮厂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承担了全大丰数千人的就业饭碗。现在的大丰区人民路小学前身实际上就是当年大丰飞轮厂投资兴办的工人子弟学校。

大丰飞轮厂的创始者用手工打铁的方法制造研发了自行车飞轮,后来经过董事长孙建权的精明管理后,伴随着当时的国企深化改革,几千位员工的命运也随着企业的命运转变。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火爆市场,在国内享有极高的盛誉,在其他企业逐渐走下坡路的时候,飞轮厂却与时俱进,在党的政策号召和正确领导下,成为了一代人引以为豪的企业。再后来,企业重组,国营企业转变为民营化股份制企业,大丰飞轮厂更名为江苏森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历过浴火重生,飞轮厂当年创造的辉煌始终留在几千名“飞轮人”的记忆当中,更成为了大丰这座小城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徐雪 / 文  邱 鹏 / 图

 

1958年12月31日,国务院奖给大丰县的奖状

 

1958年,县机械厂生产的四呎皮带精密车床

 

1958年,大道人民公社新丰农具厂制造的12匹马力的蒸汽机

 

《新华日报》1965年11月16日关于大丰自行车飞轮厂“三旗”牌飞轮质量赶上名牌货的报道

 

《新华日报》1955年10月29日关于大丰县棉花丰收的报道

 

《新华日报》1978年1月3日关于大丰县丰富公社新丰九队上年夺得棉花丰收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