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教育引导关爱呵护 护航下一代成长成才

捐资助学送温暖 真情关怀献爱心

 

8月20日,由区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刘汉英率队,和11名镇(街道、区)关工委主任一起,带着32名今年考上本科高校的贫困学子,来到南京新华报业集团,参加《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暨学子报告会。今年我区关工委组织申请《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有62人,最终有34人每人获得5000元的阳光助学金,获助学生数占全省460名捐助对象的7.4%;全省申报获助比例为25%,我区申报获助比例为55%。经区关工委组织申报,11年来我区累计有306名贫困学子获得《扬子晚报》阳光助学金,共争取到助学金153万元,名列全市前列。

多年来,区各级关工委始终把捐资助学工作作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区关工委系统持续开展“助学圆梦”行动,扎实工作,奉献爱心,今年又取得新成效。

列为重点,尽早布置任务。区关工委在今年全区年度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将开展“助学圆梦行动”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进行布置。6月5日,获得《扬子晚报》2023年“希诺阳光助学行动”的启动消息后,区关工委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工作群下发《关于组织贫困学生参与2023年〈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的通知》,通过电话一一告知,要求各镇(街道、区)、区教育局关工委,督促学校和村(居)关工委迅速启动该项工作。

深入摸排,确保应报尽报。各镇(街道、区)关工委和相关村(居)关工委“五老”,接到“阳光助学行动”启动的通知后立即行动,深入到每个今年高考的贫困学子家中,逐一登门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信息,确保把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筛选出来。各地关工委切实把好第一关。草堰镇关工委主任单金德和同事多次深入到相关村(居),到贫困学子家中,真正做到进了门、见到人、谈上话、摸清情。由于心里有了底,对村里推荐上来的一一把关,对3个符合条件的学生逐一指导申报,对1名不符合条件的耐心地向推荐人做解释工作。区关工委更是从严把控条件关。办公室主任刘汉英对上报的材料,要求各地必须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盖上村(居)委会和镇(街道、区)民政办公室、镇(街道、区)关工委3枚公章,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全部申报,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报。我区申报《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的62份材料,全部符合条件,只是限于资助指标有限,不能全部获得资助。在多年来的主办方抽查核实中,我区没有一份材料因不实而被淘汰。

竭诚服务,抓紧抓细抓实。基层关工委的“五老”在助学行动中,心系贫困学子,不顾年事已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骑着电瓶车、自行车,对每个申报对象,“五老”们几次登门,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在网上申报,千方百计为他们做好服务、排忧解难。特别是收到大丰中学提供的尚未申报的12份贫困学生名单时,离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仅剩4天,区关工委当即转达,相关镇(街道、区)关工委同志迅速行动,在最短时间内为这12名同学全部补办了所有的申报材料,及时完成网上申报、上报区关工委工作。小海镇关工委主任陈锦才,为了把符合条件的筛选出来、成功申报,对每个贫困学子家中都走访至少两次,由于天气炎热,他中暑了,到门诊挂点水,稍好一点,又继续奔波服务,善始善终,体现了关工人的大爱情怀。大中街道关工委在先期摸排高考贫困学生名单的基础上,高考一结束,主任卞文乐、副主任周荷凤便带领一班人,协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办理民政等相关部门、单位的证明材料,帮助撰写个人申请,指导登录阳光助学紫牛网,先上传申报资料,又提醒申报同学及时上传录取通知书。由于工作过细,环环紧扣,大中街道今年成功申报并获助12名学生,创历史之最。为了使受到资助的贫困学子在规定的时间能顺利去南京领取助学金,8月20日清晨,全区11个镇(街道、区)关工委主任亲自将贫困学子从各自家中接送到区关工委,7点钟准时从大丰出发去南京,活动结束后又将他们一一送回家中,万盈镇关工委将学生送到家已是晚上11点。其中,大中街道党工委安排考斯特车,接送获助的12名学生赴南京参加举办助学金发放仪式,街道关工委两位主任和街道办专门派来的一名办公室同志全程陪同。大家真正做到让这些贫困学子既高高兴兴到南京去领取助学金,又平平安安回到家中。

多方争取,拓宽助学空间。区关工委多年来坚持多渠道为贫困学生争取资助。对今年因名额所限、未获《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资助的其他28名贫困生,区关工委领导亲自与区慈善总会领导联系,获得他们支持,每位贫困学子都拿到4000-6000元不等总计12万元的助学金,这样,今年申报到区关工委的62名贫困大学新生全部获得资助。除努力资助今年高考贫困生外,对其他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全区各级关工委同样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捐助。今年暑期以来,各镇(街道、区)关工委纷纷通过政府、工青妇、慈善、扶贫等相关部门、社团,同时,发动企业、爱心人士等奉献爱心,积极开展暑期贫困学生资助活动。草庙镇关工委通过争取企业赞助等方式共获得助学善款8.27万元,资助了贫困生34人。西团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至8月下旬,共筹集助学金6.4万元,让31名在籍大中小贫困学生获得500元—4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其中,5名往届大学生秋季学期继续受到资助。区民营经济关工委发动民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献爱心,筹集到助学金12万元,让66名大中小学贫寒学子获得了资助。万盈镇益民村党总支书记、关工委主任陈勇带头捐款2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有36名爱心人士积极捐资助学善款11008元,资助13名贫困学生。区法院关工委和家事审判团队、执行局的同志,对法院在审理、执行案件中涉及的中小学4名贫困学子,给每人送去助学金500元,还给结对帮扶的2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捐赠助学金5000元。

学子感恩,立志回报社会。我区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助学工作中,还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培育这些贫困学子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引导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奋发学习、掌握本领,教育他们懂得感恩,学成后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许多往年获得过关工委助学的学生在寒暑期回家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新丰镇获助学生、原淮南纱厂职工子女、沈阳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葛凯莉每逢寒暑假回家,都主动到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当辅导员,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给参加活动的学弟学妹作励志报告,传递爱心。今年获得阳光助学行动资助的大丰中学学生蒋子颖的一番话,说出了心声,很有代表性:“我以583分的成绩被天津科技大学录取后,一家人正为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镇关工委的爷爷来到我家,帮助我办理贫困材料证明,指导我在网上申报‘阳光助学行动’,让我有机会获得了5000元的助学金。区关工委帮我直接联系了希诺集团董事长黄伟军与我结对助学,我可以获得整个大学期间每年5000元的资助,这让我读完大学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我将以大学为新起点,发奋学习,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感恩党和政府,回报帮助过我的关工爷爷,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努力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工系统公益性校外辅导站,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有效纽带和平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基层关工委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五老”优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为此,我区关工委按照省关工委“强内涵、提质量、上水平”方针,努力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工作高质量发展,主要抓好“六个有”:

一、有广泛覆盖的辅导网络。全区建有校外教育辅导站240个,覆盖全区15个镇(街道、区)和258个村(居),设有185个辅导点。我们坚持“三个办好”,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依托学校资源,重点办好校站结合辅导站,发挥其主导、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全区镇(街道、区)中心站14所,12所办在中小学,村(居)校联办站26所。二是依托村(居)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办好村(居)辅导站,发挥广覆盖的基础性作用。村(居)办辅导站200所。各辅导站在硬件建设上基本达到了“六有”,即有活动室、有桌凳橱、有书报刊、有活动器材、有空调、有饮水机。三是动员、支持家住在村(居)的老教师等“五老”办好家庭辅导点,发挥其与学生相邻相亲、就近就便、安全便捷的优势作用。

二、有健全有力的组织领导。一是镇(街道、区)成立校外教育辅导工作委员会,由党委分管领导任主任,镇(街道、区)关工委主任任常务副主任,组织、宣传、学校、社区教育中心、文化、公安、司法、财政、工青妇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每年召开会议,明确方针大计。二是校站结合的辅导站,镇中心辅导站由镇关工委负责人任站长,学校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站长;村(居)校联办站,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站长,村关工委专职主任任副站长。联办学校站均由学校承担辅导站运行的主体责任。三是村(居)辅导站,由村(居)关工委专职主任任站长,聘请老校长(老教师)、在职教师、村干部、社会志愿者为专兼职辅导员,安排1-2名“五老”担任管理员。四是家庭辅导点,创办人为责任人,村(居)关工委落实“五老”协助管理。

三、有适应新形势的办班模式。一是“校站融合”在“双减”政策下得到升华。关工委主动协助学校办好延时班、托管班,老同志参与秩序和安全管理。草堰小学和镇关工委去年联合举办40天暑期托管班,镇关工委安排人员协同学校教师一同值守,活动安排丰富多彩,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二是“村站融合”分享了更多活动资源。村级活动阵地、公共教育和设施资源均向辅导站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如刘庄镇友谊村、白驹镇狮子口村、草堰镇三元村等一批新型社区,有党史馆、村史馆,有党员宣誓室、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室内外有文体健身活动场所和器材,学生参加活动的空间更大、分享的资源更丰富。三是“点线融合”拓展了活动新空间。点,是指家庭辅导点。多年来,我区涌现出一批办学有特色的家庭辅导点。如大桥镇双丰村李俊山家庭辅导点,党史图片展、主题演讲竞赛、传统文艺表演是他的特色。草庙镇83岁的老校长房永忠坚持14年在家辅导学生书画,不少学生在全市、全区文化艺术比赛中获奖。草堰镇双合村村民冯焕江夫妇创办江英家庭辅导点,10年来对来辅导点活动的孩子管学习、管教育、管活动,还常常管吃饭,成了青少年之家,冯焕江被评为“全省校外教育辅导站优秀辅导员”。线,是指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载体,线上对中小学生开展点对点的教育。刘庄镇中心站、三圩居委会校居联办站等许多辅导站,推出一对一视频实时辅导、网上答疑,起因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实践证明效果好,已成为校外教育辅导的新空间。

四、有丰富生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我区校外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主要是开展主题教育、法治教育、文体活动、才艺拓展和兴趣技能培养,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绿色生态教育。草堰镇各辅导站以本地的红色文化和古镇文化为主基调,把青少年红色基因教育与优秀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万盈镇中心站则是借助联办小学的党史展览室、校史展览室、农耕文化室和劳动实验基地,坚持“五育并举”。各辅导站还注重开辟教育实践第二课堂。我区红色教育基地白驹狮子口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地,集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劳动体验、体能训练为一体的草堰梦幻迷宫,展现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精神的知青纪念馆,都是辅导站拓展的第二课堂,通过观察式、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在孩子们心中厚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有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队伍。构建在职教师进站辅导机制。区教育局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在职教师参与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近年来,每年有500多名在职教师在辅导站服务,服务时间纳入学校工作量考核,纳入教师本人的绩效考核,并作为评优评职的优先条件,激发了在职教师进站服务的积极性。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辅导站工作,动员组织社会志愿者400多人担任兼职校外辅导员,成为一支热心为青少年服务的“好人群体”。

六、有基本的经费保障做后盾。一是区财政每年安排校外教育辅导站以奖代补费用。2021年起区财政每年拨30万元,用于辅导站添置设备、活动经费和评比奖励。二是镇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各镇(街道、区)财政为家庭辅导点添置设备、安排活动经费。草庙镇财政每年暑期安排2000元给镇关工委,支持他们举办暑期校外辅导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三是村级财务积极支持。村(居)委会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辅导站给到站活动的学生发放文具用品和活动奖品。

 

 

 

 

持续推进“三扶两创”工作

 

我区农业农村系统关工委以“对青年农民扶志、扶技、扶创业,培养青年农民创业之星、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的“三扶两创”工作为抓手,和镇(街道、区)、村(居)关工委及“五老”一道,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服务和推动作用,为帮助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培养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近几年来,大桥镇川南村梅辉进被评为“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创评省级青年农民创业之星1个、创建省级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青年农民创业之星2个、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2个,区级青年农民创业之星35个。小海镇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宗玉成、区农业农村局王凤良被评选为全市“三扶两创”工作“最美老科技”。

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三扶两创”在工作全局中有位置。配齐建强关工组织领导机制。由局主要领导兼任关工委名誉主任,明确一名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关工委工作,选配领导班子中退居二线、组织协调能力强的老同志担任关工委主任,局下属农业农村单位基本都建立起关工委,各镇(街道、区)农业农村局继小海试点设立关工委以来,又有7家组建关工委,强化全面开展“三扶两创”工作力量。二是建立区、局联动以点带面推进机制。区关工委、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区农业系统关工委深入开展“三扶两创一促进”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操作措施,每年两次与区关工委同志一起下基层专题调研督导,重视典型培植,全区“三扶两创”工作方向明,推进力度大。三是创新“三扶两创”工作培育机制。区关工委、区农业农村系统先后在大桥镇等联合召开“三扶两创”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组织全区各镇(区、街道)关工委主任、农技、农机、兽医及农业农村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创业青年农民代表,通过参观现场、示范基地点评和领导提要求等方式,激发青年农民创业欲望和热情,推进“三扶两创”工作开展。

强化素质本领提升,在培育新型农民上有作为。一是聚焦政治素质提升。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度“青马工程”培养计划,每年推荐一批农村创业青年参加“青马工程”农村班培训,培养青年农民爱党爱国情怀、扎根农村志向和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精神,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从业道德、诚实守信行为。二是聚焦科技水平提高。依托农干校和村(居)政治科技学校阵地,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为重点,每年分层次、分类别在青年农民中开展各类培训400多场(次),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3000多人次,提高农村青年掌握实用技术、善于生产经营、精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三是聚焦新型主体培育。推进各镇(区、街道)板块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集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西团镇源昱家庭农场主陈进东、以粮食和蔬果种植为主的刘庄镇穗缘家庭农场主仇胜宇、以莲藕种植为主的开发区丰荷家庭农场主周昌安等30多位带动乡邻共同发家致富的青年农场主典型,有力促进了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聚焦科创平台建设。倡导“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提高学习效果。利用“五老”人脉关系配合科教人员,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与农业专家、知名学者对接平台,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主导品种技术体系集成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应用,锻炼出以本土奶牛产业体系一条龙生产为特色的众鑫农业理事长沈琴、以特色毛兔为专长的毛兔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春喜等一批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引路人。

强化结对帮扶措施,帮助青年农民创业致富有成效。一是热情服务帮扶。利用基层关工委“五老”人脉、资历优势,协助地方党政领导,在项目申报、土地流转、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邻里利益协调等方面提供服务。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大桥镇川南村养鸡大户梅辉进的家禽养殖场,鸡蛋、成鸡大量积压,每天饲料消耗不断,流动资金告急。该镇关工委任以进、朱友山等人,先后跑政府跑银行,终于感动了大丰农村商业银行,经调查评估后同意加急办理低息贷款200万元。二是倾力技术帮扶。从退休人员中挑选老专家与在职中青年科技人员一起,组成科技帮扶队,利用老专家的技术、经验、时间优势,和在职科技人员掌握最新科学技术、年富力强、有行业管理职权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与青年农民结成技术指导帮扶对子,帮助青年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提高青年农民科技应用能力。小海镇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宗玉成,先后挂钩帮扶6名农村青年圆了创业致富梦,其中,青年农民朱义和的义禾公司,从小至大,已成为全国AAA诚信企业和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突出典型培树。2020年、2023年,区关工委、农业农村局两次共同命名表彰了35名区“青年农民创业之星”,激发青年农民创业热情,掀起青年农民创业的热潮,彰显了典型辐射、示范带动的榜样效应。“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省级“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大桥镇养鸡专业户梅辉进、阚晓静夫妇致富不忘乡邻,在他(她)们的无偿指导和带动下,周边69户村民成了养鸡专业户;每年最低保护价收购村民3600多吨玉米、大豆作为鸡饲料,调动了村民种粮积极性;安置8名固定农民工和30多名临时工,增加了附近村民的收入。草庙镇新东村青年农民石伟从事农村电商业,先后在我区开设“肥马小店”连锁店11处,年销售800多万元,一批青年农民入店当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