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创新思维激活社区治理“一盘棋”
本报记者 杨 蕾 通讯员 杨 松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我区围绕社区治理创新,探索出一套以服务集成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社会化为抓手的管理模式,有效激活社区治理“一盘棋”。

 

服务集成化,搭建社区治理“载体”

最近,沿河社区的王阿姨想给儿子缴纳社会保险,没想到在居委会递交申请后即可办理,无需再往社保中心来回奔波,这让王阿姨省了不少心。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社区治理“载体”,顺畅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我区聚合卫生、民政、人社、残联、体育等服务资源,打造“社区+”平台,提供民政社保等“6+X”服务。通过整合区、镇、社区面向居民群众、驻区单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

在大华社区,由党员骨干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每天轮流负责社区的环境卫生、治安防范、消防安全等巡查事宜,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我区从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着手,推行社区党组织“大委制”、 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有效破解了协调沟通难、在职党员社区作用发挥难等难题。

 

管理精细化,梳理社区治理“肌理”

家住恒达小区的王肖雷是一名普通退休党员,同时也是该小区的一名“网格长”。用他的话说, “网格长”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丝毫不逊于党员。平日小区里楼道灯坏了,他找人来修,有独居老人生病了,他帮忙照顾,只要是小区发生的事,他都会管一管。我区在主城区实施网格化服务,按照社区设置为一级网格、居住小区设置为二级网格、居住小区每300户设置为三级网格、每个楼栋设置为四级网格、楼栋内每个单元设置为五级网格,将24个城市社区划分成五级1921个网格。

这几天,人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张玉娟忙着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月“居民说事日”作准备。推行“居民说事日”社区协商,实施“五步工作法”,是我区社区治理的特色。我区将每月20日确定为“居民说事日”,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将意见反映给社区,然后将居民反映问题形成议题,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党员、居民代表、网格长和辖区“两代表一委员”等,进行民主协商,根据集体研究的解决方案,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办理,并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和工作要求。同时建立说事议题反馈、结果公示等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为今后解决和处理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治理社会化,激活社区治理“细胞”

我区按照“职能分类、事务回收、清单定责、准入审批、购买服务”的社区去行政化改革思路,开展社区减负增效治理工程,全区取消涉及28个部委办局面向社区的项目97个。与此同时认真清理社区事务,梳理出社区事务清单123项,重新明确责任主体。区财政为每个社区提供每年20万元的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采取项目化管理,通过公益创投、定向购买、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目前,全区社区社会组织418个,承接公共服务事项26项,其中,养老加盟服务商424家,为全区16.2万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专业服务。

同时,我区按照“体制内培育,体制外嵌入”的思路和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