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追忆故人
生命不息 笔耕不止
——怀念作家江秉钧先生

口述:施志明 整理:周古凯

2017年6月30日,我区的老作家江秉钧先生走了。听到这个噩耗,往事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江秉钧比我大四岁,我俩都是移民的后代,从小住在裕华农村,两家之间仅相隔几户人家。我们一起上小学,一起挖野菜、割猪草,一起光屁股跳下河洗澡、捞鱼摸蟹、偷人家庄稼地里的香瓜吃……如此这般,度过了我们的童年时代。

我赶到殡仪馆,向兄长遗体告别。他儿子告诉我,去年下半年以来,老人一直在盐城、大丰住院。其间,先生抱病完成长篇小说《大丰史歌》三部曲的第一部《拉开大丰帷幕》,这才刚刚定稿复印,开始为第二部收集资料。回家后我开始整理江先生的生平资料,才发现他是盐城地区年岁最大、出版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从事大丰党史、市志的研究和编撰数十年,对大丰的历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作为启东、海门来大丰拓荒者在这里生育的第一代人,用研究多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兄弟在大丰沿海一带创办农业垦植公司的史料为依托,以其发展过程和兴衰史为脉络,将中国农村的兴衰与国家政策、历史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探讨,由此而创作了小说《拉开大丰帷幕》。

我俩小时候同在朝荣小学读书,江先生比我高一个年级,我对他印象较深的是,他平时喜欢看小人书和文学作品,爱好写作,所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上中学之后,我们不在一所学校读书,偶然相遇,因年龄和学识的差异,深交较少。高中毕业后,他考上扬州师院读大学,学术优秀,大学毕业前就被扬师附中录取做教师。后来,他和李圣芳女士结了婚,婚后一个在扬州,一个在大丰农村,有小孩之后,家庭负担加重,于是江先生想方设法调回了大丰,先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再经过几次调动,最后在党校从事理论教育工作。随着工作的稳定,他的文学创作从业余爱好转入到半专业,陆续创作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

江先生非常勤奋,平时除了记日记,还善于读书,他把一些自己感动的文稿进行摘录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才能。他研究历史,不仅深入到文献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而且深入到知情者中去调研,力求作品符合历史的真实;作品内容在遣词造句上力求通俗易懂,主题上更富有时代特征,深受广大读者青睐。他的作品风格雄厚博大、刚健清新、大气磅礴,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江先生患病期间,我曾前去看望过几次。每次见到他,都在整理材料,潜心创作。我劝慰他等病愈出院再写,他笑了笑说:“马克思在向我招手了。我要抢时间,尽量为世人留下点东西吧!”江先生平时衣着俭朴、平易近人,除了文学,没有其他爱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见识到一个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他的离去,是文艺战线上的一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江秉钧生平:又名江南岸,作家、高级讲师。1936年8月生,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退居二线后致力于文学创作,2005年加入江苏作家协会,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先后出书20余部,总计约200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全国征文优秀奖、“冯梦龙杯”新五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蝴蝶帕》《故乡人》《乡村弯曲的路》;中篇小说:《神州月》《进城》《伯东在噩梦中醒悟》《地委书记的讲稿》《情变》;影视文学剧本:《风流天子——隋炀帝》《我们村里喜事多》《东隅沧桑》;人物传记《方强烈士——袁文彬》;文集:《南岸涛声》《南岸偶想录》;诗集《南岸歌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