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聚焦富民兴区,群众福祉与日俱增
本报记者 杨 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宏伟蓝图,也是我区近年来一直坚守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民生幸福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回望近年来大丰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富民”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更是对富民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要求不断增进各方面的民生福祉。

“富民”是一篇大文章,它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关系到百姓的钱袋子,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感。我们看到,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不偏离、不松劲,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改革发展之路,用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破解富民“密码”,打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丰品质,让百姓共建共享发展红利。

 

突出产业富民,为更多百姓做大致富蛋糕

产业层次决定收入水平和财富能级。实现富民目标,必须做好强基础增活力的文章。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撬动富民之门的实践,我区各个板块接二连三精彩上演。

“一亩地,传统种植年收益不过千元,但有了‘旅游+’‘ 电商+’等元素的融合后,就能实现数倍的效益增值。”草庙镇川鹿生态农业园区负责人杨应忠,尝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甜头。他带领当地群众在土地上“革命”,园区里今年初新建32个大棚,间套种黄瓜、番茄、苦瓜等蔬菜,短短几个月就创收近10万元。传统农业在“接二连三”中焕发光彩,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9个特色鲜明、设施配套、产出高效、景色怡人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转型增效的样板、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结伴去外地打工,现在镇上的企业多了,待遇也好,大家更喜欢靠着家打工。”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来自大桥镇的王祥说,身边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少了。曾经的农业重镇大桥镇,因为“牵手”浙江温州乐清东部工业龙头大荆镇,使得众多铸造企业集聚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新崛起的铸造产业重镇。一个镇的蜕变正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通过产业转型,我们可以感触近年来大丰强有力的经济脉动,化工、机械、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悄然兴起,新能源、海洋生物、智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四射,成为引领大丰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而随着一批龙头型、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的落户,提供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做大可供分配的财富“蛋糕”、拓宽百姓创业就业渠道创造了可能。

 

突出创业就业,全民总动员扩大致富之源

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打赢富民主动仗,必须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全民创业。近年来,我区突出重点群体、重点领域的引导,帮助群众找准定位就业、站准风口创业,全力扩大富民之源。

“找工作、忙创业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政府、市场、群众三方同向发力,这让百姓就业创业变得更加容易。”说起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新态势,区人社局就业处职介所所长柏健很有感慨。仅今年上半年,该局就组织了53场招聘活动,对接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企业缺工人和技术人才,他们就组织企业赴外地引进劳动力资源,与高校合作引入高技能人才;群众要就业,他们就建设自助就业服务系统,开发自助一体机求职就业系统,通过光纤直联到全区所有社区、村,帮助群众实现网上自助求职就业。为企业和求职者牵线搭桥,对“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动态监测,加大就业培训和帮扶力度……可以看到,积极的就业政策成为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更多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红利正在释放。去年8月份,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环境,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优化。全面落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创新实施电子化登记模式,最大限度地缩减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时间;支持电商登记和网络创业,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让创业门槛更低。我们可以看到,创业的土壤更加丰盈,大批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技术平台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成为吸引和集聚海外人才的“洼地”,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大丰特色。

 

突出精准扶贫,确保致富路上一个也不少

富民,要让低收入群体都富起来。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是我区发展一直不变的宗旨。近年来,精准扶贫一直被作为我区富民增收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瞄准最贫困乡村、最困难群众、最迫切问题,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体制,下活了全区扶贫“一盘棋”。

“5年前的我,真是不敢想象如今的生活。”曾经的低保户刘小玲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5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生活难以为继。区扶贫开发协会介绍她到鑫海纺织去上班。除了每月3000元的工资,鑫海纺织的帮扶小组还对她进行了帮扶。如今,刘小玲摘了“贫困帽”,重新组建家庭,生活越过越有滋味。精准扶贫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贫困,感受生活的甜蜜。

针对“扶持谁”的问题,我区进村入户进行细致排查,全面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因户因人、分类施策、靶向治疗。破解“谁来扶”的问题,全区构建了“干部带头、部门发动、企业行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体系,全民总动员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探索“怎么扶”的问题,我区大力实施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和保障脱贫工程,培植致富脱贫项目,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困难群众找到长远发展的路子,确保脱贫成效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