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留住记忆 守望乡愁
——记大中镇青松艺术团打造民俗表演特色

本报记者  胡勤荣

 

送戏下乡、团拜踩街、节目编排……采访金晓玲时,这位省“文化志愿者服务之星”一直忙个不停,65岁的年龄,却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嗨劲。

金晓玲,退休职工,大中镇青松艺术团团长。“岁月常在,青松不老。”2003年组建“夕阳红”鼓乐舞蹈队,2011年正式更名为“青松艺术团”并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一支民俗队伍成立了。10多年来,该团先后参加公益性演出以及社区慰问演出达千余场次,坚持的民俗特色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并登上省舞台获得佳绩。

“我们的队员大多数都60多岁了。”金晓玲说,一开始,大家聚集到施耐庵公园广场跳跳舞、舞舞扇子,目的是健身。后来队伍扩大了,人才多了,就搞起了鼓乐舞蹈队。随着广场舞队伍的兴起,他们的重心开始向民俗方向倾斜,到现在有了一定影响力。从最初的展示老年人的精气神转向秉承和挖掘传统文化,队伍的民俗之魂正在逐步凝聚。这些年,该团通过网上学习、文化站指导,传承和发展了跑旱驴、舞狮、连厢、大头娃娃、腰鼓等传统曲艺表演,让大家感受到浓烈的喜庆气氛,营造了浓浓的年味,成为城区年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民俗的总是充满生命力。展示民俗的精髓是责任也是奉献。为了让表演更具专业性,他们寻访老艺人虚心求教,一遍遍观摩网络视频改进创新,自编自导却从不降低难度。“就说舞狮,我们看《动物世界》了解狮子的习惯性动作,表演时扭头这个动作就特别吸引人的眼球。”金晓玲说,打腰鼓,头、脚、腰、手全部动起来,打连厢有弹跳劈叉,这些动作对大家来说都是高难度,但想到这样表演更有看头,大家铆着劲苦练,练习中有的人膀子脱臼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晓玲也是蛮拼的,有次我从网上下载视频交给她后,她一个晚上在家画了几十张图纸,琢磨出适合我们表演的动作。”70岁的夏兰香说起金晓玲,不停夸赞。“大家付出很多,才有了今天青松艺术团的名气。”80岁的老教师陆翔龄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成长,他告诉记者,民俗表演服装道具很重要,而且更新快,没有经费时大家总是先自筹,有时要垫支上万元,后来镇上、街道劳保所主动关心支持,情况大为好转。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讲文化自信,希望在青松艺术团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

留住传统记忆,守望美丽乡愁。新春佳节期间,青松艺术团忙个不停,展示着“青春之美”。而锻炼自身,提升他人,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是他们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