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大丰“飞”歌
新华网记者 徐寿泉 华祥名 陈 曦

新华网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与上海市渊源深厚、联系紧密、人文相亲、产业互补,拥有上海307平方公里“飞地”。一直以来,大丰区充分发挥“飞地”优势,主动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形成一体化发展合力。

108,本网推出大丰“飞地”经济建设的报道,展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大丰的率先作为和探路实践。


 

丹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候鸟生生不息……

眼下,大丰这片闻名世界的神奇湿地之都,滋养了上海域外合作最早和占地面积最大的“飞地”,正在创造出崭新的“北上海”发展奇迹。

江苏大丰,距上海217公里,却相生相依了70年——

70年前,10多万上海儿女陆续来到这片茫茫的黄海荒滩,用青春与汗水在这里开辟出了个“北上海”,书写了一个个曲折精彩的传奇故事,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最刻骨铭心的芳华记忆。

70年后,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强音中,沪丰两地紧密连接,深度融合。这片有底蕴、有风景、有故事的土地,正在谱写着一曲“沪丰”共赢的“飞地之歌”……

 

产业:大转移深合作

 

凉风送爽的深秋,大丰迎来了美好时节。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下称“集聚区”)智造园建设现场,六幢标准厂房的银色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眼前,智造园主体工程已经按计划实现竣工,水电气及雨水污水管网等辅助设施也已经全部到位。

站在智造园,集聚区党政办曾国付告诉我们:“智造园是上海建筑设计院按照最新、最高标准设计的项目,上海材料研究所建筑减震装置、上海颐柏科技热处理设备制造等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将正式入驻。”

不只是智造园,集聚区也正加快产业服务中心建设,汉能汉瓦封装线生产基地、上汽华域汽车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集聚区位于上海在大丰的“飞地”——上海农场境内,由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于201511月共同设立,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

作为上海目前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共建的开发区,也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省级层面直接推动合作的园区,集聚区既是推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大丰深度融接上海的创新互动新平台。

在园区建设的带动下,大丰和上海接轨的步履更加矫健。

上半年,两地跟踪、签约、开工的亿元以上“飞地经济”项目62个,其中,签约项目37个、开工项目14个;6个亿元以上开工项目获盐城认定,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个。

一批批高新项目提速推进,为大丰区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招引捷报频传,也得益于在今年国家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

为此,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讨论纲要时,明确了加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升级,打造飞地经济样板。

“从中央到地方都这么重视,也为集聚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接受本网独家专访的大丰区委书记薛盛堂介绍说:“当前,大丰正牢牢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主动接轨大上海,加快集聚区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大区域、更高质量上谋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为招引更多上海优质企业落户大丰,大丰区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实现营商环境的提质升级。

走进上海纺织(集团)大丰纺织有限公司车间,一台台国际先进的纺纱设备高速运转。

“你看这个自动化穿针机,它的生产效率是人工的12倍。”接受采访的上海纺织(集团)大丰纺织总经理赵培说:“今年春节前投入4000万,对二期车间的设备进行了更新,提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这些技术都代表了国内棉纺织企业领先水平。”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纺织集团就在大丰设立产业园区。2016年底,“中华老字号”上海三枪集团也将面料加工基地整体转移至此。

如今,该产业园已成为上海纺织在外省市投资规模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

赵培自豪地介绍:“产业转移,我们从上海转到大丰,不仅仅是单纯地将生产线搬过来,而是研发、生产一体化都在此落地!”

除了上海纺织,近年来,上海临港、光明集团、上海建材等一批上海企业先后在大丰投资设厂。

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上海品牌在大丰热土上绽放异彩,也给大丰带来增长的新引擎。来自大丰区政府的数据表明,大丰累计引进落户上海企业70家,总投资达200多亿元。

沪丰连线,北连大丰,南达上海,这是科技、资本、人才优势与生态、环境、空间优势的高度融合,也是盐城大丰与上海的深度联姻。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为如今大丰区发展“飞地经济”培育了滋养的沃土,也成为大丰接轨上海的独特优势。

“北上海”,已然成为大丰的闪亮名片。大丰的飞地经济,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的东风,正逐步释放出旺盛蓬勃的力量。

 

物流:一体化路路通

 

深秋的清晨,清爽的海风吹拂中,大丰港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

高大的集装箱桥吊机,正不遗余力地将一个个集装箱吊装到货轮上,即将运往上海外高桥码头和洋山港码头。

20165月,沪丰专线开始通航,长三角贸易出口运输又多了这样一条重要通道。

“沪丰专线未通航之前,我们这边外贸出口产品运到上海港主要通过卡车走陆路运输,成本高、限制多,而且大丰到上海要经过苏通大桥和上海绕城公路,经常会堵车,误事糟心。”大丰海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凡可向我们回忆起之前出口货物时的物流情况。

沪丰专线的开通,对于大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意义。江苏沪丰集装箱物流公司市场部经理马跃东提供的数据更为直观——从经济角度看,20 英尺的标箱能给企业节约400 -600 元的物流成本。40英尺的高箱能给企业节约800 -1200元的成本。航线从刚开航每年一万多标箱到第二年三万多标箱,2018年已达到五万多标箱,2019年预期可达到七万多标箱,吞吐量逐年都在稳步增长。

除了物流成本缩减,从绿色环保方面来讲,船的尾气排放量是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十分之一,相比通过集装箱卡车运往上海港出口的模式,每个40英尺的集装箱每趟可以节约柴油消耗180升。

“沪丰专线是一条‘高效、低廉、绿色、环保’的海上货运高铁,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马跃东说,现在沪丰航线每周三班,未来将实现“天天班”。

除了开通两地之间的航线,今年320日,上海港与大丰港签署协议,在大丰港合资设立集装箱码头公司,全力打造上海港北翼重要的集装箱枢纽中心,开创沪丰两港合作共赢新局面。

根据合作安排,从41日起就启动“沪盐通”通关模式,出口集装箱进了大丰港集装箱码头,就视同于进了上海港。同样,企业从海外进口的货物,也可通过上海港直接转运至大丰港。

马凡可说:“以往货物到了上海后还要排队等报关,现在货物到了大丰港基本就报关了,通关方面便利许多,真的是让人省了不少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大丰港的便利而选择落户大丰呢。”

在采访中,薛盛堂提到,港口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在沪丰海港一体化的保驾护航下,大丰港围绕着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港”的目标加速前进,同时,做大做强大丰港,也为沿海腹地产业布局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一体通南北,海港变通途。两港的进一步深化合作,正逐步开启“上海——大丰”互利共赢的新天地。

 

农业:得口福更安全

 

大丰是农业大区,人均耕地面积江苏第一。这一优势,也促使大丰成为上海农产品供给的“大后方”,长期源源不断充实着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其实,农业也是大丰与上海合作早、范围广、层次高、力度大的产业。早在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提出在大丰划出一片“飞地”建立上海农场,从此,大丰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大丰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和沪丰历史情缘优势,做深做实上海主副食品供应重要“压舱石”这篇大文章。来自大丰农业部门的数据表明,2018年从大丰销往上海市场的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8亿元。上海市场15%的鲜奶、12%的优质大米、8%的生猪和3%的淡水产品是由大丰供给的。

前不久召开的大丰区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薛盛堂在讲话中提到,要抓好11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基地、40个上海直销窗口建设,加强与上海光明集团、上海蔬菜集团、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以及上海大型商超、新型零售主体紧密协作,力争今年大丰在上海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到35亿元以上。

在双方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市场导向的农业领域合作中,大丰区也成为了沪丰两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

目前,新的上海农场隶属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区域占地总面积303平方公里(约45万亩),其中耕地20万亩、林地5万亩、鱼塘8万亩,是上海市域外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光明食品集团现代农业板块的主力军。

走进光明牧业申丰奶牛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顶楼悬挂的“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的标语。

在牛场挤奶厅的监控台上,透过玻璃,我们看到几个圆形转盘上,奶牛整齐站成圈,几位员工检查着是否每头牛都已经连上输奶管。

“这个是转盘挤奶,每头奶牛转一圈,9.5分钟,就完成了一潮挤奶。我们牧场每天3潮挤奶,每小时450头牛完成挤奶。”申丰奶牛场副场长王平向我们介绍道:“奶牛场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致力于打造新型智能化牧场,这个奶转盘,采用的是墨西哥马德罗转盘挤奶设备。”

从奶牛场驱车十多分钟,路过一方方清澈的池塘,我们来到了上海农场下属的光明渔业。在草鱼塘边,只见养殖工人正将一把把青草往鱼塘里撒,不一会儿,水面开始泛起朵朵小浪花,透过清澈的水面,可以看到一条条草鱼从四处汇集而来,探头觅食……

“我们这里养的草鱼,不喂鱼饲料,都是让它们吃草长大的,现在夏天喂的是苏丹草,冬天是喂黑麦草。因为喂的是草,我们的草鱼没有腥味,肉质也更细腻。”养殖师傅向我们介绍。

上海农场党委工作部主管陆逢春补充道:“从这里出去的每条品牌淡水鱼身上都标有二维码标签,可实现从塘口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近年来,光明渔业秉承“产业链中高端、产品中高档”的发展定位,着力从种源、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方面寻求突破,力争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光明渔业已经构建了从“鱼塘到餐桌”的一整条产业链,涉及种苗、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年供上海市场3.5万吨淡水鱼。

眼下,上海农场正在积极探索推动大丰的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促进农场优势转变为农场平台优势,培植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情缘:感情深心更近

 

为了追寻大丰与上海之间千丝万缕的情缘,我们来到了坐落在大丰区原海丰农场旧址上的上海知青纪念馆。

该馆首任馆长、原大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连义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为改造游民、安置战争难民,1950年,第一批5万多人的上海垦荒者队伍,在春寒料峭中浩浩荡荡来到了大丰四岔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人地二易”的难忘记忆;

196810月开始,大丰这片土地陆续迎来另一批上海人——上海知青。近8万上海知青用无悔青春,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城市里的农村、农村里的城市”的发展奇迹,也为大丰留下了“北上海”的独特人文风景。

守望相助,情谊传承。一年又一年,两地的情缘在深度融合中不断发酵,在岁月的洗礼下酝酿出千丝万缕的眷恋。

近年来,大丰紧抓时代机遇,借力与上海的情缘基础,全方位接轨大上海,全面奏响与上海融合发展的“大丰之歌”。

沪丰两地的深入合作、深度融合,也辐射到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

数据表明,近5万上海市民常年在“飞地”工作生活,大丰有70%的家庭在上海有亲戚朋友。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落户大丰,不少上海人在大丰工作,周末回上海,过上了“双城”生活。

“我们公司有200人,其中40位上海人,公司搬到大丰之后就租了个大巴,每周五晚从大丰开回上海,周一早上再开过来,方便大家回家。”上海光和光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祝健告诉我们,他自己来大丰4年了,2016年,整个公司包括技术、品质、生产等在内全部搬到了大丰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

祝健说,大丰区领导在帮助上海来丰企业员工子女上学、住房、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支持。

随着沪丰合作的深化,交集越来越多,情感越来越浓。

两地频繁互通,医保一卡通、交通一卡通在沪丰间也早早就已推行了。

“我去上海肺核医院看病,以往要带上一堆病历,而且因为我们老两口不会用网络支付,要带很多现金,还有要拿报销单,回来还要去跑医保处报销,来回可麻烦。但是后来有了这个一卡通之后,带张卡就都解决了”,66岁的龚大爷告诉我们,大丰人去上海就医方便多了。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目前诸多长三角城市都已经实现了医保一卡通,大丰医保中心副主任安琦告诉我们,借助大丰与上海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特殊关系,沪丰两地就医联网结算的探索早从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

沪丰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以来,大丰医保参保人员先后有1万多人次在上海就诊,发生费用1亿多元,实际解决了参保人员“垫资”和“跑腿”的问题。

“上海医保参保人员在大丰工作生活的有9000多人,为保障这部分群体正常享受医疗保障待遇,2015年我们就与上海市医保中心签订了补充协议,保证了上海市驻丰人员医疗费用及时结报,截至2018年底,累计受理报销13000多人次,金额900多万元。”安琦说道。

大丰卫健委医保管理科科长王锦忠补充说:“我们从今年8月份开始,集中拜访各医疗单位,后续将通过‘引进来’,即引进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在大丰开设名医工作室;‘走出去’,即组织医疗业务骨干到上海优质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大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

大丰的这片“北上海”,承载着两地人太多的情怀、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故事。其间的深厚情谊,如今薪火相传,更多的交集还在发生:

大丰的优秀年轻干部会被选派赴上海挂职锻炼;

上海的老人更热衷于选择大丰的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大丰的上海知青纪念馆、中华麋鹿园、荷兰花海等每年接待的上海游客超150万人次;

上海旅游节开幕式暨花车巡游已经连续6年邀请大丰参加……

“同频共振、合作共赢”,“互有需求、互为依托”。大丰和上海,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明年,盐通铁路将建成通车,随着大丰与上海进入“一小时同城圈”,两地间必将擦出更多火花。

欲浓千里姻,更近一颗心。交通线变短了,沪丰也更“近”了。

盛世华章,一体共赢。我们坚信,大丰“飞”歌必将越唱越嘹亮。

 

(题图为秀美的城东新城 邱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