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渡江战役:大丰五万民众磨粮、运粮、运草支前

作者戴文华,男,1957年2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业余作者,原大中镇政府退休干部。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评论、散文、杂文100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杂文18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作品15篇。2011年荣获“全国廉政短信大赛”优秀奖;2017年荣获中国“鲁迅故里杯”杂文大赛二等奖;2018年荣获全国老龄委、中国老年杂志社“不忘初心,昂首走进新时代”主题征文一等奖。

 

 

2019年4月22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江苏省档案馆与南京、徐州、扬州、泰州等5家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及淮海战役纪念馆、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带着历史的硝烟,一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支前档案首次向大众公开。翻开《人民必胜》支前档案选编丛书,一行关于大丰民众奋不顾身、踊跃支前的文字引起我的注意:

为了筹集粮草等物资,台北县(现盐城市大丰区)全县共出动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掀起磨粮、运粮、运草的支前热潮。

查阅红色档案,我找到了更详细的历史记载:在渡江战役中,大丰还有220条民船、46部牛车、251辆手推车参加运输军粮。中共大丰县委成立了民工总队部,由县委书记沈堃兼任政委,县长张锋兼任总队长,将全县常备民工编为11个大队、88个中队、860个小队,共有17300名青壮年编入常备民工序列,县、区、乡干部带队,3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支前盛况空前。

几番寻找支前功臣,撰写人民革命《群英谱》

 

《群英谱》

 

我祖父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台北县泰丰乡乡长。他曾带领支前民工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小时候,他常给我们讲渡江战役支前民工的故事。

1995年9月,我和阜丰小学老校长曹桂盈、双喜小学教师邓惠芹被镇党委抽调编写《群英谱》,主要写原大中镇(现大中街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烈和普通老百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原大中镇是两乡一镇(大道、大兴和大中镇)合并的大镇,工作面广量大。在曹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跑党史办、档案馆,深入到各村、居、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掌握长期流传于人们口中、深藏在群众心中的英模人物。

在采访的路上,我们经过一条河流,这条弯弯曲曲、上通长江、下接大海的家乡河,叫斗龙河。战争年代,斗龙河上有好多民船编入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序列,船民大都是地下党,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运送粮食、军衣和军火……

在党史办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大中镇有2名船工在渡江战役支前中立功,分别是一等功臣张荣高、二等功臣王玉山,在档案资料上只查到他们的姓名和奖励情况,却查不到家庭住址和具体事迹。

为了摸清情况,我和曹校长、邓老师一个村一个村打听、一个居委会一个居委会走访,每天骑自行车数十里,早出晚归,有时中午也不休息,跑了20多天,也没有找到这两位支前功臣。

经过几天奔波,终于在离县城10多里外的德西村找到了张荣高的家,可村里好多人不知道他是渡江战役支前的一等功臣。村里人告诉我们,张荣高已去世一个多月了。我们只好通过他的亲属和同事了解具体情况。

寻找王玉山时,我们跑遍了全镇所有村和居委会,都没有找到他。我想,王玉山是船民,很有可能是航运公司的老船工。几经周折,在航运公司水上一村找到了他的家人,我喜出望外,可家人说,王玉山已于1964年病故。

通过采访渡江战役支前功臣的亲属和同事,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几经采访,多次修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完成了22篇英雄人物小传,其中渡江战役支前英雄人物小传3篇,全部被1998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采用。

时过22年,我翻阅《群英谱》,一股书香扑面而来,再次被书中的英雄事迹感动,又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洗礼。

修桥筑路为打仗,迎接大军南下打老蒋

 

淮海战役支前运粮路线图

 

祖父生前告诉我,淮海战役后,大批部队南下,扫除了长江以北的残敌,各级地方政府配合部队,积极做好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支援部队南下渡江,台北县各区、乡组织干部群众修桥、筑路、疏浚河道,准备各类物资,从各个方面做好接待和交通、后勤保障工作。

苏北的南北交通主要靠公路和内河运输。日寇和国民党军队占领后,由于连年战争,公路、桥梁、河道遭到严重破坏。所以,修复公路、桥梁、疏通河道是迎接南下部队的当务之急。据《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8年10月,东台城解放,台北和东台两县立即组织了3400名民工、木工,并调集木料、钢铁、棉麻、粮食等大批物资,修复从台北县大团至东台县安丰段的通榆(今204国道)公路。民工们在“修桥筑路为打仗,迎接大军南下打老蒋”的口号鼓舞下,干劲倍增,群情高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日夜施工,赶工程进度,体现了主人翁精神。经过两个月奋战,终于将这条150里长的公路修复,共花费12440万元。

苏北东部的黄海公路(亦称陈李公路),也是部队南下和沿海物资运输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中台北县境内龙王庙(今三龙镇)至潘家丿段,全长123.3里,由台北县民工承担修筑。第一期工程是从龙王庙到南阳镇,共出动1477名民工,只用了8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第二期工程从南阳镇到潘家丿,为了保证按时按质竣工,民工人数增加到4158名,突击11天时间,提前完成了任务。

在修路的同时,动员大批民工疏浚台北通向东台、兴化、盐城的内河及出海的王港、斗龙港,保证了水陆交通畅通。

为做好南下部队的生活服务工作,台北县政府在草堰设立了渡江战役支前办事处,由县政府支前科科长朱养秀任主任,接待路过的部队。为解决南下部队的吃住和物资供应,县政府还在通榆公路沿线的大团、小团、白驹、界牌头、草堰设立茶水供应站。并在白驹和草堰贮存11万斤大米及其它物资。凡部队经过的地方,路两侧站满群众,夹道欢迎,好多群众主动送水、送干粮,慰问人民子弟兵……

筹粮运粮备棉,全力保障渡江军需

 

渡江战役船工宣誓大会

 

为保证前线的粮棉供应,全面开展预借粮棉运动,台北县委于1948年12月召开扩大会议,布置支前和借粮、借棉任务。各区、乡、村接受任务后,也相应召开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落实各项任务。接着,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全面进行借粮、借棉动员。各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报互评,确定数字。截至1949年1月15日,全县共完成借粮16983.57担,比规定的15000担任务超额11.32%;完成借棉1979.39担,比规定的1800担任务超额9.96%。

为确保渡江战役的粮草供应,台北县委于1949年2月底召开扩大会,确定了“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前线”的总方针。全县紧急动员,共出动5万余人(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220条船、46部牛车、251辆手推车参加运输。万盈区王港乡接到上级运粮通知后,因离船码头太远,只有3部牛车,运输赶不上。于是乡干部带头、广大群众跟上,挑的挑、扛的扛、背的背、抬的抬,送粮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经过努力,很快完成了任务。

全县上下还掀起了磨粮、运粮、运草的支前热潮。据当时统计,1949年3月份,全县集中公草356万斤,运草59万斤,运粮14.7万斤(运往东台、泰州),磨粮185万斤,超过任务35万斤。人口仅有1.8万人的沈灶区就磨粮50万斤。

在支前工作中,妇女除完成运粮、磨粮任务外,还担负起繁重的做军鞋工作。泰丰乡泰西村妇女主任、共产党员卢琴带领妇女纳鞋底,三天两夜未合眼。1949年2月,全县妇女共纳鞋底5.18万双。这5万多双鞋底是广大妇女在油灯下熬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成果,一针一线,情义深长。

1949年5月,台北县又在各主要集镇开展了献粮运动,所献粮食支援江南新区和保证解放大城市的供应工作。县长张锋在县委扩大会上传达了地委对当前财经工作的意见,布置了献粮任务。会后主要集镇成立了献粮委员会。献粮委员以身作则,带头献粮,南阳镇献粮委员会主任、商人杨锦标献杂粮3625斤,大中集商人施耀明献粮2610斤。在各献粮委员的宣传和带动下,全县很快掀起了献粮热潮,只用了10天时间,便超额完成任务。全县共献粮114403斤,超过任务的90%。

人民军队和老百姓是一家,是鱼水关系。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17300名青壮年常备民工,为了解放,踊跃支前

 

为了做好渡江战役中的支前工作,台北县政府于1949年颁布《整理后勤组织实施细则草案》,县委成立了民工总队部。按部队体制,总队设总队长、政委、副总队长、参谋长,总队部下设工程部、供给部、政治处等工作机构。由县委书记沈堃兼任政委,县长张锋兼任总队长,将全县常备民工编为11个大队、88个中队、860个小队,共有17300名青壮年编入常备民工序列,全力以赴,等待出征。

1949年2、3月份,全县掀起了动员组织常备民工的高潮。群众支前的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党员干部带头、妻子动员丈夫、父母送子参加支前的动人场面。

南团乡干部崔茂才已经50多岁,坚持带民工出征。白驹区邓长保已准备好在农历二月十七结婚,但他坚持要报名。他说:“过去我们穷人吃了苦,共产党来了才翻身,怎么能忘本呢?我出征6个月,再回来结婚不迟。”他说服了长辈,愉快地走上了前线。

为了使出征民工无后顾之忧,各区、乡、村积极帮助出征民工家庭解决各种困难。川港区石港乡对出征民工作出了四点保证:家里不荒一分田;帮助收割耕种;把肥料挑下田;帮助民工家属解决烧草和吃水困难。

每次民工队伍出征,各区政府都要组织热烈而隆重的欢送,大张旗鼓地宣传参加常备民工出征的光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觉参加欢送队伍。

沈灶区欢送民工的仪式别具一格,花船、花鼓、花担的文娱队伍有1里多长,载歌载舞,步行8里,从沈灶一直欢送到小海,热闹非凡。

由于党员、干部带头,广大青壮年积极报名应征,在渡江前的1949年3月份,台北县完成了3批长期民工的出征任务。第一批由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李朝干,垦南区委书记丁彩松,西团区区长汤大荣带队,有2267名民工出征。第二批出征民工由县委民运部部长王殿斌和白驹区委书记朱彩青带队,有民工1770人。第三批民工由县政府支前科科长朱养秀和西团区副区长吴九阳带队,有民工1948人。3批共出征民工5985人。

人民必胜,出征英雄,历史不会忘记

 

《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

 

据《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记载,1949年4月21日,县民工团随二十九军在江阴江北一带渡江,解放了江阴、无锡、苏州后,经过休整,又于同年5月解放上海。二十九军的任务是攻打吴淞的月浦,台北县民工团长丁彩松、政委李朝干、副团长兼参谋长汤大荣,指挥台北、泰县、如皋3县联合民工团。民工们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抢救伤员,100多名民工受伤,不少民工牺牲。敌人飞机扔下1枚重磅炸弹,在离现场指挥民工的汤大荣身边不远的地方爆炸,汤大荣头部受伤,被炸成严重脑震荡。

在渡江战役中,县政府支前科科长朱养秀带领民工团工作突出,荣获集体荣誉奖,个人荣获三野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处颁发的奖章、奖状。

台北县还有大批民船参加渡江战役,有的民船运送部队,有的民船装运物资。渡江战役中有多名民工立功,有一等功臣丁享旺、张荣高;有二等功臣王玉山、陈德才、陈广德;有三等功臣钱万富、丁书旺、夏德全、宋明宽等。

胡友德,1909年5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原大中镇双喜村人,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泰丰乡、泰东乡党支部书记。1949年4月,胡友德带领泰东乡民工队参加渡江战役。4月21日子夜,渡江的号角吹响了,胡友德所带民工队的船只紧紧地跟在渡江大部队后面。当船队靠近江南岸快登陆时,敌机投下了一颗炸弹,溅起两丈多高的水柱,有一条民工船被炸坏,船上的8名民工全部落水,其中有3名不会游泳的民工。胡友德一边高喊:“赶快救人!”一边跳下江,向不会游水的民工游去。在民工唐得明、李福贞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不会游泳的3位民工救上了船。

王玉山,1902年10月出生于船民家庭,大丰航运公司水上一村人,船民,以运送物资为业。1949年4月21日,早已作好准备的民工团终于接到了部队渡江作战的命令。当晚,王玉山驾驶10吨大木船,从八圩港扯满征帆,直驶江南。船接近南岸时,王玉山船上的30多名指战员都在紧张地作登陆准备。一名战士因求战心切,不慎将一挺机枪掉进了滔滔江水中,失枪的战士一声惊叫,不知如何是好。水流很急,敌人火力又猛,大家急得满头大汗。“别急,我下去捞。”王玉山镇定自若地说。指战员们把目光一齐聚到了王玉山身上,王玉山不顾个人安危,脱去了外衣,将纤绳扣在腰上,跳进滔滔江水中。王玉山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熟练的游泳技巧,终于捞上了落水的机枪。4月的江水还是冰凉的,王玉山脸冻得发紫,船上的战士连忙帮他擦身穿衣。那位失枪的战士紧紧地握住王玉山的双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渡江胜利后,在评功大会上,王玉山被评为一等功臣,他谦虚地坚持将一等功让给别人,最后荣立二等功。

张荣高,1922年11月出于贫苦农民家庭,原大中镇德西村人,船民。张荣高有18吨木船一条,从1946年到1947年,在今方强乡的引水沟一带为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1947年1月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被服厂装运军服、军鞋等军需品。1948年10月,张荣高在淮阴一带替华野第十一纵队装运军服等物资。1949年4月,张荣高的船被编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后勤部军械处运输炮弹和枪支的船队。张荣高被选为船队队长,分管20多条民船。4 月21日凌晨2点多钟,张荣高接到上级带领船队过江的出发命令。船到江边,张荣高仔细检查各船上的行驶工具和伪装、值勤等情况,然后,指挥船队从七圩港出口驶入江中,张荣高的船一直行驶在最前边。正在此时,国民党飞机投下照明弹,照得江上一片通明,又不时投下炸弹,掀起一股股水柱。张荣高鼓励大家说:“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要不怕苦,不怕死。”他驾驶着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船队始终跟随纵队前进。渡过长江后,张荣高船队又辗转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运输枪支、弹药,保证部队军火供应。上海解放后,船队回苏州评比,张荣高被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后勤部评为“渡江支前”一等功臣,并荣获“光荣支前”奖旗一面。

为了弘扬和传承渡江战役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渡江战役70周年前夕,我再次走访了渡江战役支前功臣的亲属。向他们征集、复制功臣照片和奖章证书、奖旗,可只征集到一张胡友德生前照片。

7月19日下午,天气闷热,下着小雨,我骑车来到斗龙河畔的德西村,找到张荣高的女婿王连生,他握住我的手说:“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我的老岳父。”他告诉我,张荣高的奖章证书和奖旗,可能献给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他的照片全散失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索万千。我虽然没有征集到张荣高的照片和奖章证书,但他和所有渡江战役支前功臣的高大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红日已经划开灰蒙蒙的天,我看见,一道彩虹正横亘于斗龙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