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逐梦斗龙港,拥抱母亲河》系列报道之一
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本报记者 徐 雪/文 王 越/图

编者按: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对水的渴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伟力。作为大丰人心目中的“母亲河”,斗龙河历史800年,直线100里,沿线排洪、浇灌4428平方公里,全程贯穿沿海湿地,它是里下河流域的泄洪走廊,更是盐城人自古以来的出海大通道。连日来,本报记者辗转悠悠河道,感受两岸变迁,倾听“母亲河”承载的文化弦音,即日起推出《逐梦斗龙港,拥抱母亲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大海之滨,万物始终之地,斗龙河是南黄海西岸海涂湿地的母亲河。两岸沿线的泥沙,淤集成虎斑状的湿地,大自然从无机演变成有机,孕育了1万多种生物生命。“恰值农祥勤劝稼,沟渠满引及良辰。”斗龙河西岸种水稻,斗龙河东岸长棉花,斗龙河平均宽幅120米,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渔场,滋养了两岸人民。

 

 

斗龙河之九曲十八弯

 

【关键词】神秘传说

关于斗龙河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更是以“白牛斗青龙”传说留下的九曲十八弯而闻名。

 

早年间,西团向西二十多里白驹的一个庄子上,有一家姓薛的农户,养着一头大白水牛。这头白牛,蹄至背高有八尺,头至尾足有一丈,双角弯曲,高大神骏,威武勇猛。载盐五六千斤的牛车,拉起来四蹄生风,薛家视若珍宝。这一年,大白生了一头小白牛,也是神气无比,人见人爱。有一天风雨交加,天空中乌云翻滚,一条“黑龙”挂在云端,引得东海里黑浪滔天,直向海边扑来,倾盆的暴雨使得出海渔船纷纷翻沉,眼见着暴雨就要冲毁庄稼,大白牛化身白龙冲入云端,只见一黑一白两条巨龙迅速纠缠在一起,厮杀得难解难分。白龙一路追赶,黑龙一头扎进大海,白龙也相继潜入海中,正在拼斗间,忽听身后传来小白牛“哞”的叫唤,母子连心,大白牛回头看了小白牛一眼,这一回头不要紧,河道立刻拐了一个急弯,小白牛连叫了十八声,大白牛回头看了十八次,河道也就拐了十八个弯。后来,战败的黑龙真心悔过,大白牛也便不再计较,相约黑龙一起治理本地水患,他们打斗的痕迹变成疏导水系,大战的地方形成了斗龙港。从此,斗龙河两岸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安稳的生活。

另一则传说则是这样的。古代有一对老龙夫妇,出东海游访来到里下河地区时,母龙胎动,老龙君深感为难,此时返回大海已来不及,此处地势低凹,水患连连,无处栖身,老龙夫妇掐指一算,正南方有一处高地,可以暂时栖身,于是他们来到此地,母龙顺利产下一颗特大的龙蛋,夫妇安置好龙蛋,准备迎接小龙出生。此刻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老龙君心生悲凉,心想:“难道此孽崽乃不祥之物,令过路行人等蒙受此难。”此刻,一孩童放牛遭风雨,正躲在牛舍避雨,牛在雨中昂首四顾,突然暴怒,嗷嗷大叫,挣脱缰绳正要奔驰,小孩不顾一切冲出牛棚,只见不远处有四盏“大灯”光芒四射。察觉有人的龙夫妇立即闭上眼睛,小孩不见灯光,却见龙头晃动,一会儿就不见了。雨过天晴,小孩回家将此情此景告知家人乡邻,听到的人都说:“顽童说话不可信。”可奇怪的是,老牛恰巧怀上小牛,全家人更奇了。于是“龙灯头”的传说传开了。

“牛”“龙”同时降生,长得出奇的快,彼此见面总是争斗。一日,小孩放牛时,“小牛”见草丛中“小蛇”,立即怒目而视,一对天生异物,互不相让。第二年夏日,赤日黄云,小孩放牛在树阴下睡觉,朦胧中听到有人在说什么“约定七巧之日,一比高下”。小孩一觉醒来,见一怪物龙首蛇身,硕大无比,一闪就不见了。回头见小牛四蹄趴地,似满怀心事,孩子轻抚牛背,脸贴牛头:“小牛啊小牛,你有啥心事,说出来我会帮你,众乡邻也会助你一臂之力。”半晌,小牛果真开口,称自己乃牛郎织女之子,下凡是要保一方平安,以报答乡邻友善之情。近日,小龙要独霸此地,让此地成为一片汪洋大海,供他生存嬉戏。只因小龙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小牛这才为百姓深感忧虑。

到了约定的日子,小孽龙果然准时赴约。见小牛阵势十足,小龙先是一惊,随即心生一计,想要佯装不敌引小牛入海,到时候借助父兄之力将小牛彻底打败。只见小龙一展身形,变成了两丈余长的巨龙,尾巴一扫,百姓立即倒地一片。巨龙并未追杀,调头冲向水中,这时庄后百米农田立时垄起一丈多高,房屋倒塌,泥沙滚滚,分裂两侧,一条大河呈现眼前。见到百姓蒙难,气愤不已的小牛冲上前,一牛一龙直打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烟尘滚滚。小龙奋力拼搏,汗流浃背,好容易熬到海边,却不见一兄一弟相助,一气之下它钻入海底,干脆不出去了。小龙游过的地方变成了一条大河,因为小龙在前,小牛在后,小龙一心想去海边收拾小牛,斗斗游游,不时回头看看,一回头就成了一个弯子,此河便成了九曲十八弯。

此时以东海龙君为首的众伯叔兄弟子侄全到,大家对小龙的作为十分生气,责备其父母道:“你夫妇教子移山造海,残害生灵,天理难容,我等绝不会助纣为虐。不过所谓福祸相依,你游走的地方成了一条大河,它定会为此一方百姓带来好处。”小牛则因斗龙有功,造福一方,遂功德圆满。后来,小牛和改过自新的小龙成了一对好朋友。随着故事的流传,两岸人民遂将此河叫斗龙河。

传说故事为斗龙河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虽然不知是因为传说有了这条河流,还是人们根据河流想象出这样的传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条时间久远的河流,始终保持着她九曲十八弯、蜿蜒曲折的原始风貌,像一位温柔娴静的母亲,抚慰并滋养着她两岸的“孩子”。

 

斗龙河之浊浪成清

 

【关键词】历史文明

斗龙河没有三峡那样峻拔的峰林,也没有川江两岸那么起伏的丘陵,它有的是纵横交织的河渠。这里的水,不但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农业的丰收,更带来了明媚的风光、秀丽的景色,那么宁静,那么柔和。游艇破开水面,银浪簇拥船身,行进在这条河上,暖洋洋的日光揉碎波光粼粼的河水,流淌的恣意春光让人充满了希望。

 

700多年前,黄河与古长江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流入海,逐渐淤积形成滩涂陆地。作为古长江分支的斗龙河,蜿蜒奔突,在这个版块上撑开框架。从此,荒滩有了阡陌纵横,有了水气才有了灵气、人气,继而有了这座城。语言上的南腔北调,物种上的“四不像”,斗龙河孕育了独具特色,贯穿东西,融合南北,涵盖天地,海纳百川的沿海湿地文明。

大丰成陆之初,相邻的古海陵县、兴化县和盐城县沿海的渔民捷足先登,成了最早的“大丰人”。在斗龙河流经的刘庄镇友谊村,村民在沉积的泥沙中发现金光闪烁的郢爰,默默诉说着远在战国时期人类在这片区域的社会活动。西汉吴王“招收游民,煮海为盐”,唐宋以后强迫罪囚“充军”充当盐丁,他们是大丰先民到来之前的开拓者。盐城因盐得名,以串场河为界,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矗立起一条盐业文明的发育地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斗龙河在海涂的泥沙中左冲右突,艰难而孤独地流淌了600年。终于,斗龙河分别在草堰、白驹、便仓三处突破,将农耕文明引入沿海广袤的滩涂。到了元朝末年,兴化白驹场人张士诚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盐民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战争,其实质是盐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较量。重商轻农的盐业文明最终溃败于重农轻商的农业文明,扼杀了当时日益发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改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自然不断海退,大丰的陆地版图日益扩大。人们依水而居,靠大河滋养,繁衍生息。那个时期,斗龙河几乎是一个旁观者,但却不断聚合着强大的新生力量。

在白驹,斗龙河与串场河交汇处,南北方向有一条204国道,这就是北宋年间范公堤的原址所在地。范公堤是黄海沿岸防风防海潮的堤坝,为了纪念北宋范仲淹主持修筑而命名。当时建成的范公堤有百把公里,在河穿堤入海的地方弄砖头、石头围衬,而且在堤里向种柳树植草皮,加固堤防,施工技术非常完善。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范公堤多次维修。古人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风光。古老的范公堤,挡住了海潮对西部农耕文明的入侵,同时也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阻隔了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融合的进程。

清朝末代,实业家张謇为实业救国发展纺织业,在东台台北地区成立大丰、新丰、裕华等垦植公司种植棉花。这些公司名称以后演变为当地的地名,于是有了现在的大丰区、新丰镇、裕华等。大量的启海移民迁徙到台北地区,并在卯酉年间开挖了五条大中集以东横贯东西的大河。河道因开凿年份都冠上了“卯酉”的大名,从南到北依次排序,河与河之间距离分别为8公里。卯酉河是大丰城市的“横向坐标”,而斗龙河就是这些大丰主干河的“纵向坐标”。废灶兴垦,将蛮荒千年的海涂湿地融入海洋文明的世界潮流。大丰公司的垦部设在新丰,日本的公司模式,美国的棉花种子,德国的农业机械,荷兰的水利技术,代表了20世纪这个地球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从白驹镇境内的斗龙河乘船行至西团镇境内,河道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岛”,从面积大小上看,它只能算是一个突起的土墩,“岛”上有一棵高高的楝树。“岛”将斗龙河一隔为二,从左侧走就到了西团,向右侧走就到了七灶河。不得不说的是,七灶河也承载着大丰这座城市的记忆,70多年前的1943年、1944年和1945年,七灶河就曾经发生过3次激烈的伏击战。那个时期,日军派汽艇频繁往来于东台与大中集之间,大中集至刘庄之间的七灶河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七灶河伏击战,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战役,但对敌伪在苏北的屯垦阴谋,却是个迎头痛击,不仅迫使敌人的嚣张气焰大大收敛,也在苏中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这里还有被击毁的日军汽艇船体,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物遗址。放眼望去,河两岸大片农田昭示着丰收的希望,有农民在辛勤劳作,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鸟儿掠过上空。安静祥和的河道承载着硝烟滚滚的历史岁月,成为一个城市永不磨灭的“印记”。斗龙河到了大丰境内,从白驹向东,奔往西团,每个河段当地的人们都取了独特的名字,蜿蜒的河上有数百个小闸,也各自都有名字,携带着无法磨灭的文明痕迹。更别提在白驹诞生的一部《水浒》,在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成为了海涂湿地文学的开山之作。鲜活的本场人,在串场河和斗龙河的两岸,淋漓尽致地上演了撼天动地的人间故事。

人们对于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记忆犹新,对于白驹八路军、新四军两军会师无比崇敬,粟裕、袁文彬等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斗龙河畔的人民群众,以矫健的步履迈进新的时代。

这样一个紧邻太平洋的区域,同时,它又安居在中华大地的东部。我们看到这条蜿蜒向上的大河,就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文明的源头,荡漾着蔚蓝色的波光。这片辽阔的大地,几度沧海,几度桑田;几番繁华,几多沉寂。多少历史剧,在斗龙河的注视下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