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从农民经纪人到农旅融合“带头人”
——返乡创业者周刚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叶东升 通讯员 李蓉蓉

眼下,位于西团镇的牛湾河生态农业园里果香四溢,枝繁叶茂的桃树上硕果累累,一个个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树梢,不禁让人垂涎欲滴。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这里采摘拍照,尽享农事之乐。不远处的大棚里,葡萄架下结满了串串晶莹剔透的“绿玛瑙”,两名工人在进行疏果、修枝。“这种葡萄叫‘阳光玫瑰’,甜度比一般葡萄高,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C,还有着独特的玫瑰香味。20元一斤的售价,让它成为葡萄中当之无愧的‘爱马仕’。再过一个月就可以采摘了,预计亩产可达4000斤!”说起自家的“镇园之宝”,该农业园总经理周刚侃侃而谈。

从漂泊在外的农民经纪人到从事大棚种植的新型农民,再到坐拥源霖、牛湾河两家农业公司,周刚二十年如一日,凭着一股闯劲和韧性逐梦前行,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农旅融合”的奋斗之歌。他先后获得盐城市十佳“新农人”、大丰区青年农民创业之星等殊荣。

与农业结缘,始于父亲的指引。20多年前,高中毕业的周刚为了谋生计,在父亲的帮助下,来到苏州市南门菜市场开启了他的蔬菜批发生涯。从大丰裕华的大蒜、蒜苗,到东台的大棚椒,再到海安角斜等地的土豆、长豇豆、包菜、大白菜等,周刚都一一收入农产品批发囊中,当年的收购量约每天10吨左右,高峰时期日收购量达20吨左右。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周刚掘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每年三五十万元不等的收入,并没有让周刚固步自封。

“那时候我发现,由于收购的农产品来自各地,长短、大小不同,成熟期也有区别,一句话就是大路货,因此有时价钱卖不高。而且,农民种植蔬菜有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导致蔬菜市场波动较大。”周刚回忆说。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他决定利用多年来在蔬菜销售中积累的渠道资源,搞大棚蔬菜种植,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一直做着农民经纪人的周刚,起初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大棚种植。为了实现从经纪人到生产者的跨越,他每年坚持自费到农校参加各类培训,系统学习节能日光温室建造、茬口安排、温光气热调控、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并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生产实践。2006年,周刚的蔬菜大棚种植正式起步,他边实践边学习,向同行请教、向农民取经,在种植中总结经验、摸索技术,首年种植获得年收入近10万元。随后,他又着手发展连栋大棚种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逐年攀升。2015年,周刚的种植基地实现年纯收入400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棚菜生产大户。

次年,他在西团镇政府重点农业项目“绿野新中”的招商中胜出,取得了300亩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使用权。如今,他在“绿野新中”园区内种有青椒、甘蓝、冬瓜、有机花菜等品种,并注册成立大丰区源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借助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周刚设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为蔬菜基地植入了智慧农业的“因子”。用手机扫一扫蔬菜外包装上的二维码,采收时间、生产主体、质检信息、生产记录等信息一目了然,可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随着蔬菜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周刚将不可限量的客户市场定位在上海。通过加强与上海蔬菜集团、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深度合作,他的种植基地被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

如果说源霖农业是周刚循着“接轨上海”路径,寻求蔬菜生产与流通对接的成功实践,那么牛湾河度假村则是其顺应“农旅融合”发展潮流而衍生出的“美丽经济”。在占地400亩的牛湾河度假村,周刚以梦为马,纵情泼墨,描绘着他的“田园风光图”。

水果采摘、时鲜花卉、林下养鸡、莲藕风光、垂钓中心……度假村里业态繁多,美不胜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格局。2018年春天,周刚在这里种下13200株桃树,如今已硕果满枝。“这两年产量逐年递增,今年亩产可达1500斤,明年亩产有望增加到3000斤,实现亩纯收入2万元左右。”周刚介绍说,他们主打黄金蜜桃、以色列红桃、锦绣黄桃三大品种。这些日子,平均每天来这里采摘的游客约400人,高峰期达到500-600人。除此之外,“阳光玫瑰”“巨峰”“夏黑”等葡萄品种在夏日阳光的沐浴下尽情生长,按早晚熟错开上市,整个葡萄园可供游客采摘长达70天。据介绍,牛湾河度假村水果销售渠道多元,目前采摘销售占比四成,辅以超市、零售、电商等。周刚表示,今年他们准备引进蜜桔、火龙果等多个水果品种进行立体式种植,力争两年内将采摘销售比重提高到60%。

昔日农民种粮低效田,今朝农旅融合“聚宝盆”。牛湾河度假村放飞着周刚儿时的“农业梦”,也承载着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希望。杨德珠是该度假村里的一名雇工,她将自家田地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就近来到这里打工,为她家每年增收2.8万元。据了解,周刚的两家农业公司共吸纳8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户平均年增收3万元。在周刚的带领下,他们满怀憧憬,飞针走线,用心编织着“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