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谱写大丰水利现代化新篇章
融媒记者 杨家明 通讯员 刘新奇

“十三五”期间,我区水利工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狠抓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水利建设等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获“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市、区)”称号,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工作连续6年列省级考评“第一”等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连续2年获省级考评“优秀”等级。

 

水利工程筑牢防灾抗灾“安全堤”

“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全心全力为人民群众构筑防灾减灾、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实施了城区、港区防洪排涝工程,新建防洪墙、加固圩堤40.66公里,整治河道100.17公里,新(拆)建闸站87座,增加排涝流量237.88立方米/秒,城市防洪能力持续增强。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千亿斤粮食工程、川南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固农村圩堤252公里,新建各类泵站269座、排涝涵闸149座、防渗渠135.5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3176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2.972万亩,农村灌排能力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区成功抵御了“尼伯特”“莫兰蒂”“利奇马”等强台风以及梅雨期强降雨的袭击,夺取了防汛抗洪全面胜利。

 

质量优先做好民生保障“压舱石”

以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大丰支线竣工通水为标志,我区全面建成以京杭运河为主水源和通榆河、城乡深井为备用应急水源的“1+2”水源保障体系,全区人民喝上优质放心水。建成“强化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膜处理”的综合制水体系和省二等实验室,配备水质检测车,对水源水63项指标、生活饮用水80项指标建立常态化监测,确保供水水质优良。铺设供水管道9195公里,建成片区、镇级加压站16 座,有力保障地区供水,城乡区域供水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综合治理写好水美大丰 “水文章”

“十三五”期间,我区逐步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为提升全区水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召开区级专题会议145次,制定“一河一策”506份,出台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和河长考核细则。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0.6万余次,牵头整治河道“两违”“三乱”问题超过500个,清除骨干河道和七级以上航道内渔罾渔簖436个;设立“大丰河长”微信公众号,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2255条。

实施了农村河道轮浚、生态治理工程和村庄河塘、城市污水沟河整治专项行动,让城乡河道焕新颜:疏浚大中沟745条(段)、村庄沟塘2071条(段),完成土方3484万方,建成生态示范河道52条,新增河道生态防护林1.17万亩,建成省级水美乡镇3个、水美村庄22个;城市污水沟河整治黑臭河20条、城中村沟塘182条,配套活水泵站12座,沿河铺设排污管道26.8公里。

 

多措并举打好水利改革“组合拳”

加快推进水利改革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完成146.35万亩的改革目标任务,注册成立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2个、镇级农民用水户协会10个。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发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登记证212本。

确权划界全到位。实施了两轮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确权划界工作,完成划界长度1633.8公里,制作安装界桩8822根、告示牌1535块、地形图240幅,划定国家水普名录河道23条、县级河道15条、灌区干支渠47条、渠首泵站5座。

水利信息化全覆盖。建成防汛防旱调度指挥中心,升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安装68个水雨情测报基站,整合300多处高清摄像头,防汛决策更高效、更精准。推进镇村供水信息化,增设一级管网监测点61个,二级管网点138个,实现流量、压力、水质远程采集,供水服务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