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寻访大丰红色印记•光辉历程篇
繁华深处的老街道,沉淀红色记忆

【开栏语】:

100年前,我们的党从南湖上的一叶小舟起航,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路高歌,披荆斩棘。

大丰是革命老区。连日来,我们在浩渺如烟的档案里,在古老深邃的遗址里,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地,感受始终澎湃在这座城市脉搏里的红色力量,正所谓初心如磐,光照千秋。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寻访大丰红色印记”系列报道,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45年9月20《苏中报》刊登解放大中集一役

 

1947年4月23《江海导报》报道大中集光复

 

中共台北县委机关报《台北大众》(1945.8创刊,1948.6停刊)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小海中心区委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台北县政府旧址

 

大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回顾我国的革命斗争和探索实践,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我们能看到大丰人民英勇抗击的一页,也能看到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每一步。回顾总结,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过去,更是为了揭示未来。只有深入走进这段历史,才能真实地体会和感受到大丰人民情操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大,才能不忘初心。

行走在大中街道干净平坦的大道上,阳光是那样灿烂,天空是那样湛蓝,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辆穿梭,行人往来不断;到了晚上,万盏灯火亮起,一幢幢高楼顿时披上了宝石般的彩衣,沿途的商铺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缤纷闪烁的繁星……

繁华深处的老街道,沉淀着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大中街道过去叫做大中集。资料显示,1930年之前,大丰境内就已有了共产党的活动,一直到1930年的一天,大丰境内大中集德丰区公司一间房屋内,以谢之屏为首的一群人神情庄严,谢之屏正式介绍蔡国方、吕左荣、杭国民、黄宾娴入党,他们握紧的手像一粒粒跳动的“火种”,大中集第一个党小组在这里诞生。如今,虽然无法得知当时他们所在的准确位置,但这里曾经发过的誓言,犹如冬日惊雷,永远地载入大丰革命斗争史册。

1940年,新四军进驻大丰,和地方同志一道建立大丰地方抗日武装、基层党组织,并开辟了大丰革命史上第一个区委——中共小海中心区委。“我的父亲卢福全在解放时期任小海区政府区长,之前曾任区级武装组织小海区队副队长、队长。”60多岁的小海镇村民卢军每次翻看父亲的个人履历,都不禁感慨万千。出于保密需要,卢福全极少对家人提及自己在做什么,他总是早出晚归,跟卢军说过次数最多的话就是:“咱们都要跟党走。”在卢军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小海镇老街,在幽深宁静的街巷中徐行,来到一处老旧的房子前,“这就是中共小海中心区委旧址。”这里极度安静,午后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上,屋檐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让此处不失生机。很难想象,这栋不起眼的房子会是大丰革命史上第一个区委的成立地。我们在区档案馆查找到一张黑白照片,上面“中共小海中心区委旧址”几个字清晰可辨。看着照片上区区十几平方米的旧址,我们受到的震撼是强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丰的党组织就是在这么小的地方从无到有发展壮大。1940年年底,大丰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大中集党支部成立了,支部书记由朱道生担任。自此,大丰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大丰曾经叫台北。此名缘于地理位置,当时的大丰位于东台潘撇公路、何垛河以北,是苏中、苏北两块抗日根据地联络的纽带。这里盛产棉花、食盐等重要军事物资,在台北分县委、台北行署建立的基础上,1942年苏中二地委书记章蕴来台北宣布建立中共台北县委、县政府机关。中共台北县委建立后,团结各阶层人士,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改善广大佃农生活,并广泛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发展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伪化、蚕食和屯垦阴谋,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党的各级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北县委、县政府于1945年重建,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947年11月,台北县境内最后一个据点——丁溪据点被拔除,台北县境获得解放,这是苏中解放最早的县。报经政务院批准,1951年8月台北县正式更名为大丰县。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