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于新闻采写中升华人生
朱明贵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采写工作,这40多年来我采访过多少人物、多少事件已然记不清楚。但是因为采访、写作,我的人生在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发生着改变和升华。

工作敬业有楷模。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实现改革开放,各行各业大干快上,基层企业、乡村涌现出许多投身改革建设的先进典型。当时的县委宣传部是经济建设上的“鼓手号角”,宣传报道企业、单位、个人先进模范事迹的力度很大。一年夏天,县委宣传部由吴春霖、单远来等“笔杆子”牵头,选调当时潘撇公社报道员沈建华和在沈灶供销社做营业员的我,赶往潘撇砖瓦厂,采访厂长任吉官。那时的任吉官身为“工农干部”,事业上是“工作狂”,为人处事上干净利索、清正廉洁。在他“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感召下,砖瓦厂一班人团结奋斗,硬是把原先瘫痪不起的乡办砖瓦厂搞得风生水起,成为全县乡镇企业的排头兵。在采访任吉官本人以及与工人、农民座谈直至写作通讯过程中,我被任吉官大公无私、积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那时我还很年轻,没有结婚,是一个综合门市部的实物负责人,卖农资、收购鸡蛋和废旧物资、畜产品等,一有空子就坚持通讯报道的业余爱好。当自以为工作辛苦时,我便回想起任吉官的工作劲头、吃苦精神。于是,我以先进为榜样,不畏困难,忘我工作,经营业绩优、事故差错少,得到供销社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认可。1983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4年被沈灶供销社社务委员会任命为康宁购销站站长。在这之后,我又有幸与县广播站的葛忠银、吴振坤等编辑记者一起采访了宏福大队青年农场场长陈杏珠、康宁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席如林等当时工作出色、事迹先进的基层工作标兵,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思想觉悟受到了影响和感触,精神意志受到洗礼和历练,直至今天,我对待工作保持着热情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姿态,这是我坚持业余通讯报道工作40多年,采访报道众多人与事后留给我敬业奉献的可贵财富。

懂得感恩有触动。1978年初冬,我到基层供销社工作,从那时起,除了本职,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通讯报道工作。因而,广播喇叭里,省、地区、县里的报纸上,三天两头总有报道稿件。记得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叫春平的远房姑姑出嫁的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春平是个孤儿,姐姐出嫁后她一个人生活。后来她也要出嫁了,平常就关心照顾她,既是邻居又是生产队长的厚亮叔叔这个时候担当起帮助春平办理婚事的“娘家人”,全庄父老乡亲在厚亮一家人的感召下,来为春平办喜事。望着流着热泪向厚亮叔叔和全庄前来“喜行”的乡亲们辞别上车的春平,一股巨大的感情潮水冲涤着我的心海。当日,我以《孤女办喜事,乡邻一片情》为题写出一篇现场新闻,不久,《盐阜大众报》采用此稿,当时没有照相机,报纸还配发了由钟亚画的情景素描。应该是1980年吧,我谈恋爱了,几乎每天一下班后都去女朋友家。在去女朋友家的路边有条长长的沟河,我时常看到一位农妇蹚着水在河里摸鱼虾。看多了我不禁发问,原来这位农妇家有位久病卧床的婆婆,因为家境不好,平时老人喜欢吃的咸菜烧小鱼也无法满足。由于丈夫在外挣钱,于是,年过半百的儿媳妇就常常下到沟河捞鱼摸虾给婆婆解馋。我又一次被感动,并来到这位好媳妇的家里进一步采访。很快,我写出《久病床前有贤媳》的通讯。通讯在省、市、县媒体报道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这位好媳妇受到表彰,其家庭也被评为“五好家庭”。其后数年,我就热心人收留从车上逃逸生猪而写的《卖猪路上》、反映农村青年朱桂凤把美好爱情献给自卫还击战场负伤转业军人安楚高的《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弘扬农村文明新风的《四代同堂乐悠悠》等新闻稿件,让我感受到了坚持业余宣传报道的快乐。而那时让我感动不已的采访及写作感受,则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爱的熏陶洗礼。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的品德情怀,也在一年年、一次次的新闻采访中培养形成。

志向爱好有旁通。我爱上写作,应当说是我学习偏科的产物。读书时我酷爱文科,工作后人家不爱看的旧书报纸,我喜欢拿过来翻翻,爱听广播也成了习惯。有了如此爱好,采访报道农村新人新事便是顺理成长的事情。我在基层供销社的下属站工作,没有公社的专职通讯干事那么多的采写空间和新闻资源,视野只是本站内外及周边几个小村。我从不放过被自己认为是可写的新闻线索,白天忙就晚上联系采访对象,晴天忙就阴雨天搜集新闻亮点。当了购销站站长后,周边村组干部成了我的好朋友,不为别的,他们成了我的新闻“瞭望点”,那几年,我所工作的综合站周边村庄里发生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不知被我采写报道了多少人,平民百姓、凡人小事被我写进了广播、写上了报纸。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因为勤奋于通讯报道工作且小有长进,作为“矮子中的将军”被选荐到县政府购棉办做简报编辑。平台大了,视野宽了,加上我对范长江、徐迟、穆青等著名记者的《塞上行》《哥德巴赫猜想》《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优秀报告文学、长篇通讯的深读细品,感到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相通性,那我何不来个“触类旁通”呢?于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尝试学习创作文学作品,并在当时县广播电台张玮、周晓健、曹嘉庚、倪志勇、张建国等编播老师的指导携扶下一发不可收,成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双料爱好者。在至今前移的20多年中,我采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主流媒体均采用发表过我的稿件。在参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美丽乡村”、微型小说杂志社组织的“清风廉政”等面向全国的大型专题征文活动中,我创作的微型小说《乡村恋》《桃木粮印》等获得三等奖。《麻线蛋袋》《别了,烂肠路》等作品在省、市文学征文中获奖,还荣幸地成为市作家协会会员。

我常想,如果不是有着对业余通讯报道工作始终不渝的坚守,如果不是几十年采访经历、人物感化和先进事迹学习践行,我的人生境界不会是现在的格局——我写人物故事,从中得到教益;我写新闻事件,从中得到启迪,这一直是新闻采写给我理清的工作生活线条。沿着这根线条,我写我受益,我书我提高,新闻写作改变了我的“三观”,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各方面虽然不尽完美,但有追求完美的心。我衷心地感谢笔下无数给予过我精神滋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