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初夏的又一次到来,小河、湖荡这些水源丰富的地方,长满了修长而翠绿的芦苇。芦苇叶不但体形好看,而且散发出一种神奇的清香。在不影响芦苇生长的情况下,人们从一根芦苇上摘一两片叶,用来裹粽子,因此芦苇叶又叫粽叶,粽叶经太阳一晒,便会更香。即使还没裹粽子呢,人们早已因此食欲大振、垂涎欲滴。而随着端午节越发临近,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临近端午节的这些日子里,家家都在为裹粽子做准备,纷纷把粽叶挂到外面晒了又晒,买糯米还有蜜枣、葡萄干、小红豆等辅料。有些辅料要到真正裹粽子时才准备,像猪肉、咸鸭蛋黄之类的,以保证新鲜。有的人家,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往往等不到端午节就开始裹粽子了。明里呢,是给孩子们解馋,实际上,一家人都跟着沾光。先饱饱口福再说呗!也有一些地方,子女结婚时也是要裹粽子的,装满满一竹篮送到亲家去,寓意“落子”,有期望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意思。
且说,开始裹粽子了,一般每个村落里都会有这么几位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老人,他们裹粽子速度快、勒得紧。只见他们驾轻就熟,时而编排着三四片粽叶,再灵巧地弯成粽子模样的叶包;时而朝叶包内装料封口,手嘴并用拿细绳勒紧,勒得越紧,粽子越有嚼劲儿。所以,对裹粽子的人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牙齿好,能咬住绳子;二是手劲大,勒得紧。这些裹粽高手不但给自己家裹,左邻右舍有不会裹或者没时间裹的,也请他们帮忙,这不,有小孩呢嘛!大人不要紧,能挺住,小孩闻到人家的粽子香能不馋?
话都到这儿了,我们赶快煮粽子吧!捡一大堆柴火,把做了各种记号的粽子放入大铁锅。所谓记号,无非就是五颜六色的扎带,用来区分哪些是红豆粽、哪些是蜜枣粽、哪些是和了猪肉或咸鸭蛋黄的。粽子的品种多了,扎带没那么多的颜色,怎么区分呢?别急,这些裹粽高手有的是办法,两个、两个连一块儿的是一种,三个、三个连一块儿的又是一种。
粽子下锅了,放适量的水,用木头锅盖盖好,先大火烧开,再文火慢熬。渐渐的,粽叶和糯米等食材紧紧粘到一起,产生出奇妙的香气,缓缓溢出来,袅袅地散发出去,飘向户外。家家户户的粽子香交融到一起,不用吃,你就觉得是一种神仙才有的享受。
端午节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一样,还是一家人相互牵挂、相互关爱的无形纽带。今年,还在4月底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一处小河畔粽叶不错,宽大干净,叶质厚实,便顺手摘了一些带回家,朝阳台一挂,满院飘香。邻居王姐见了,情不自禁说了句:“也不知道端午节我家松子回不回来?”一缕粽叶香,竟动思亲情!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流露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感动之余,我解下两把粽叶要送给王姐,她说什么也不肯要,“我自己去摘,自己摘的裹粽子更香!”
农历五月粽子飘香。这清淡的香味里,蕴涵着亲情、蕴涵着民俗、蕴涵着家国情怀,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人对端午节裹粽子刻骨铭心。所以,端午节被收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遗产,我们中国人更应该珍惜,让下一代都来学一学裹粽子,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现在街上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包括五花八门的粽子。但如果粽叶、糯米等等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又是自己动手裹的粽子,再自己烧火煮熟,你试试,吃起来会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