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这份大约60万字的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深圳位居榜首,2到10名分别为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4年相比,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
从区域分布来看,十强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而从着眼于未来发展潜力的可持续竞争力角度观察,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青岛位列前十。除了经济的维度,报告还对宜居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名,珠海、厦门、舟山占据前三甲,排名前十的还有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
此次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没有回避问题,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
比如,在排名中,除了各种竞争力的排名,这份报告还选取了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房价收入比、医院万人床位数、刑事案件率5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选取了38个主要大城市进行分析,对这些城市的城市病情况进行测评。根据分析结果,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和石家庄为大城市“城市病”指数排名的前十名。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的城市体系正由“塔尖形”的规模结构向“哑铃形”转变,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形”型态,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
同时,在10多年的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研究团队正努力使评估指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的经济维度。比如,原来考察的只有“经济竞争力”,而现在还要衡量“可持续竞争力”,像“新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等经济因素以外的内容均包含在指标体系之内。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