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脸朝黄土背朝天”是描述传统农民劳作的艰辛。实践出真知。走进乡村的田野,我们更多能感受到的是农民朋友“敢想、敢干、创意、智慧、执着”的因子,让黄土地生金,使劳动力轻松。一项项小发明、小改造、小探索,汇聚出我区农民创新创优、农村生机活力的新面貌。
南阳农民的集体发明——
大棚青蒜绿意浓
大蒜种植不仅在大中镇裕华一带有悠久历史,在南阳镇的城乡、祥北等村,也有不少农民有丰富的大蒜种植经验。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摸索出一套大棚青蒜种植方法。
青蒜传统的栽培方式为露地或地膜覆盖种植。每年的7月下旬至9月初是青蒜的播种时节,10月至12月是青蒜收获上市的时节,12月以后留田的大蒜绝大多数是为来年收获蒜薹和蒜头的大蒜(俗称收蒜)。而大棚青蒜的出现则填补了春节期间青蒜销售淡季的空白,提高了蒜农的经济效益。
“这可真是老百姓自己的发明,我们还要向他们学。”南阳镇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陈正东告诉记者,实践已经证明,利用大棚种植青蒜可使每亩收益增加10%以上。在祥北村,记者找到了大棚青蒜种植能手吴建兵。他家有近8亩蒜田,今年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新蒜上市,收益颇丰。“不要以为大棚青蒜就是在蒜田里盖上大棚,里面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现在使用的这套经验也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吴建兵说,记不清是谁想起来要搞大棚青蒜的,反正是大家一起想的主意,不断改进,现在的种植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选种有讲究,要选早熟、叶肥嫩、蜡粉少的品种。还要严格掌握播种期。如播种过早,幼苗会在越冬前生长过旺而消耗养分,降低越冬能力,降低大蒜品质。播种过晚,则苗子小、组织柔嫩、根系弱,积累的养分较少,抗寒力较低。”吴建兵说,刚开始的几年青蒜的产量和品质都不尽如人意,他们就反复琢磨,还去镇上找农技员请教,终于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种植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大棚青蒜因为避过了严寒,不仅产量比露天大蒜要高得多,绿度也要强很多。而且通过行插等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用种量比露天大蒜要少得多。
好经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棚青蒜在南阳成了气候。“从12月份开始,一直到来年2月,南阳蒜农每天都有收益。而且这期间的青蒜价格比12月之前要高很多,农民的积极性自然就高。”陈正东说,该镇今年年底的大棚青蒜种植面积可能会突破3000亩。农技推广中心也正在思考如何将大棚机械化种植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大棚青蒜种植当中。为此,他多次到种植大户家“取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陈正东说,好发明就是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和养分。
(马苏南)
苏志兵——
痴迷研种适宜地产的“黑宝贝”
高高的玉米秸秆已经长到了一人高,再过1个多月时间,秆上的黑色水果玉米就将成熟。大中镇双喜村村民苏志兵没事就喜欢转到这片玉米地里,察看“宝贝”的长势。今年68岁的苏志兵痴迷黑色特经作物种植,20多年间他成功研发适宜种植的众多黑色作物品种,自费繁种,并免费赠予周边农户进行推广种植,让许多“黑宝贝”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
黑花生、黑土豆、黑玉米、黑地瓜等黑色作物被公认为健康食品,但因传统种植习惯的束缚及种植户的认识程度有限,此类作物在推广种植上存在难度。苏志兵热爱研究特经作物种植,特别是黑色食品的种植开发。1996年,苏志兵在当地率先引进示范种植了水果山芋、紫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99年,他又引进并示范推广黑花生品种“苏丰一号”,目前全区累计推广面积近10万亩,深受百姓欢迎。2005年,苏志兵从外地引进品种、成功繁种黑大豆,经过四五年时间的推广,如今市场上的黑大豆供应充足。
黑糯玉米是苏志兵近几年苦心攻克的一个新品种。在大润发等连锁超市里,黑糯玉米论个卖,单体不到3两的,售价近6元,身价是普通玉米的10倍。苏志兵早先购买了一些中国农科院研发的黑糯玉米种子,在家前屋后试种,然而试种效果并不理想,该品种玉米粘性好,但产量不高。后来苏志兵又购进了湖北天门地区研发的黑糯玉米种子进行试种,发现这个品种玉米产量高,但是糯性不强,口感差强人意。可这些都成了苏志兵的“灵感”,爱琢磨的他将两个品种进行了杂交,种植了3亩多地,没想到生产出来的黑糯玉米口感粘糯香甜,单个重量能达半斤,亩产量在2500斤。研究多年,苏志兵还探索出黑糯玉米错峰上市的种植管理办法,现在我区不少饭店、农贸市场都已经和他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在苏志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黑糯玉米。只要有人上门咨询,苏志兵总是热情讲解、免费赠送种子。能够帮助大家都走上致富路,是他最大的心愿。
(杨燕 朱明贵)
姚汉斌——
“捣鼓”农业机械一直在前行
今年67岁的姚汉斌在三龙镇丰富一带有点名气,喜欢“捣腾”农用机械,喜欢发明创造,这些年来研制改良了不少农机具,给周边农民生产带来了帮助,也让自己在农田之外寻到了一门生意。
“只有农民,才能了解农民最需要什么。”姚汉斌没有机械科班出身的学历和背景,他的发明创造灵感都来自于他出生成长的乡村。上个世纪70年代,姚汉斌是原丰富乡新丰村的生产队长。看着乡邻们祖祖辈辈在农田里耕作,使用着传统简易的农具,生产效率低不说,耕作起来还十分辛苦。那时候农用机械还没有普及,手扶拖拉机已经算得上是农村里的“稀罕货”。姚汉斌农闲之余就喜欢和农机手一起,琢磨着怎么让手扶拖拉机发挥出更大功效。在大胆试验和精细改造中,姚汉斌“捣鼓”出了当时大丰地区第一辆加载在手扶拖拉机上的播种机,并获得当年江苏省科技成果示范奖。
荣誉是对姚汉斌的最大肯定,也坚定了他研发农机具的信心。姚汉斌很有机械设计天赋,他经常到附近省属农场“充电”,从农场大型机械上寻找启发,研究和改良适合丰富一带农村农民操作使用的农机具。上个世纪80年代,他参与研制了联合收割机,如今相关机型在周边地区仍在广泛应用。
姚汉斌因为他爱发明的性格走出了农村,先后在镇办机械齿轮厂、镇农技部门工作,三四十年间陆续参与发明10多种先进农机具。花甲之年的姚汉斌仍然生活在生养他的土地上,年龄没有阻挡他的发明之梦,他组建了斗龙港谷物机械制造厂,继续着他的农机具发明之路。玉米播种机、水稻播种机、大麦播种机、小麦播种机、施肥机、小型免耕机……厂里目前生产销售的10多种农机具都是他的发明创造,厂里还拥有自有商标和4个专利项目。他研发的大型播种机还被列入国家补贴农机目录。帮助更多农户轻松种地、轻松增收,姚汉斌的发明梦想还在继续……
(杨燕 韦勇)
万众创新,人人可为
这些来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尝试、新探索,是农民发明家聪明才智的体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万众创新,人人可为。结合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技术、工具、流程、制度等诸多方面调整完善,都可能促成创新成果的诞生,甚至可能孕育新的产业。
智慧来源于生活,我们为实际工作中诞生的发明点赞。不管是突发奇想给大蒜盖上大棚,还是给玉米改良个品种,都来自于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总结和创新。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发明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是真正的为民造福。也许没那么高精尖,但胜在实用。我们一直在提专利成果转化率。而有些也许都算不上专利的发明反而被广大农民自觉吸纳和接受,充分展现了农民发明家的智慧和眼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农民发明家、工人发明家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只有发动大众积极广泛参与,才能培育出众多创新成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