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我区守护大美湿地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报讯 (记者 韦蔚 谢斌) 眼下,正值高温天气,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们三五成群,有的泡在水中降温,有的躲在树荫下乘凉,不时有几只白鹤掠过水面。到了傍晚时分,安静的湿地渐渐热闹起来。金色的晚霞倾泻而出,广袤的湿地被映照得流光溢彩。在凉爽的晚风吹拂下,鸟儿们呼朋引伴、玩耍嬉戏,麋鹿惬意漫步、悠闲觅食。一支生机勃勃的“夏日圆舞曲”正在大美湿地上奏响。

作为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备受世界瞩目。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麋鹿保护区是我区湿地保护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近年来,保护区的生物圈正在逐渐扩大,生物量持续上升,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得到世界广泛关注。面对连续的“高温炙烤”模式,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鹿群巡护和管理。一旦发现有麋鹿中暑的情况,会及时救援。

湿地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对于物种的栖息和繁殖至关重要。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各类候鸟眷恋的栖息“天堂”。据统计,保护区监测到的鸟类数量已达到284种。“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翩翩起舞的丹顶鹤、“自带饭勺”的勺嘴鹬……一个个神奇物种在这片广袤的湿地上和而共生,一幅幅“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画卷在大美湿地上不断绘就。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保护区采用了更科学、更严格的国际标准对湿地保护实施管理。持之以恒的守护与改善,激发出盐城湿地的更强活力。盐城市麋鹿研究所副所长袁红平表示,现有的麋鹿生境需要更全面的保护和管理。他们通过轮牧以及多点投喂的方式,不断更换麋鹿的饲料点,持续恢复湿地植被,为黄海湿地全力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