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

每年的5月20日到6月20日是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是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目的在于引导全社会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协同努力,广大家长支持配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幼小科学衔接,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家长要为幼儿做好生活常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入学准备,幼儿园要宣传提前学习、片面准备的危害。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和小学应双向衔接,相互配合,有效缓解家长“跟不上”的担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贯彻落实《指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加大社会宣传,让科学育儿知识真正深入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做好

幼小衔接的工作?

有什么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具体区别如下:

 

★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的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或同伴。小学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固定排列,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指南》告诉我们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示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一般规律,系统描述了3~4岁、4~5岁、5~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发展典型表现,并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建议。《指南》告诉家长:3~6岁的幼儿是怎样学习的,应当学什么,怎样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幼儿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他们对周围事物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学习愿望。

幼儿天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与周围环境互动,无时无刻不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

家长应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有独特的学习方式,支持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

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认识周围世界,感受生活,享受快乐。

家长应积极接纳并支持孩子自由自在地游戏。

 

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幼儿的学习

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运用多种感官和动作进行操作和体验。

以具体事物和现象为内容。

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

是否获得了丰富的生活感受和体验。

探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和经验积累。

能否用已有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

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家长不应该

缺乏平常心,互相攀比,对孩子期望过高。

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盲目追求知识技能,要求孩子提前学习拼音、识字、算术、英语……

不愿让孩子玩沙、玩水、拆拆装装……担心不安全、不卫生。

过分追求学习结果,让孩子死记硬背古诗古文,以为会的越多越好。

 

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

能为入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的教育是渗透在生活和游戏中的,但家长们往往以为生活就是纯粹的照料吃喝拉撒,游戏就是玩得高兴而已,不像直接教知识,能看到教了什么孩子就学到了什么,于是一些大班家长指责幼儿园玩得多,教得少了。

其实,生活和游戏充满了学习,这种学习都是发生在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比如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搬运木砖,为了提高效率,想一次多运一些木砖就想了各种办法,有个女孩说她一次能搬14块砖,她在第一层摆了4块,在第二层又摆4块,说两层是8块,第三层又摆4块,指着第三层接着8数了一下,9、10、11、12,马上说三个4,就是12块,再加2块,13、14,就是14块。而有个男孩在一块在平板上放了9块木砖,占用了平板的一半面积,他数了一下,一个3,两个3就是6,再加上3就是9,接着说放满就有两个9,9加9就是18。可见,在直观的问题情境下,孩子通过简单的加法和接着数,算出了总数,尽管幼儿园没有要求乘法教学,但这里就有乘法的萌芽,对小学的数学学习极其有利。

游戏就好像是实验室,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进行假设、比较、验证,然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比如有三个孩子在游戏中尝试玩“保龄球”,他们搭了一个轨道,试图用一个圆木盘击倒更多的木桩。第一次,圆盘滚落的力不大,只击倒两个木桩,于是他们尝试将轨道的坡度变大。实际上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获得了“坡度越大速度越快,速度越快圆盘冲下来的力就越大”的经验。

在涂鸦游戏中,孩子还会把自己的游戏故事画下来、尽管他们还不会写字,但他们能用自己能看懂的符号把故事内容写下来。包括角色游戏就是孩子们用自己的行为在构思脚本表现故事,这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叙事能力。

教师会观察每个孩子的游戏行为,发现一些孩子在游戏中的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会向全班孩子进行分享,重现解决问题的情景,帮助他们梳理和提升经验。

除了游戏中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以外,教师还会将所要教给幼儿的知识预设并渗透在生活中,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年龄班提出不同的自理行为要求,其中渗透知识的学习,比如吃点心时“按数取物”,按“从几到几”取物。再如从小班到大班教师会用不同的方式在教室里布置的天气记录图表,让幼儿记录每天的天气,孩子们在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中获得了一种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与小学教学不同的是游戏中获得的知识是以感性经验的形式存在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问题的实践运用中获得的,更容易理解和印象更深刻,它与后继学习的衔接是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衔接,直观形象与符号表征的衔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学习能力之间的衔接。

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还培养了一种学习的品质。由于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兴趣浓厚,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解决问题时特别专注,不轻易放弃,与同伴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以后学习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

总之,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幼小之间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从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幼小之间有着自然衔接的内在机制,幼儿园是为小学的理性学习做感性经验的准备,感性经验越丰富,入学后学习理性知识时的接受能力会越强。

 

超前教育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每年在孩子升幼儿园大班之际,家长就开始为孩子入学择校和入学起始的学习适应问题而焦虑了,一方面强烈要求幼儿园大班加强识字拼音计算的教学,一方面买来各类幼小衔接课本在家教孩子,并带孩子去入学准备的辅导班学识字、拼音、英语、数学,“恶补”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尽管再三告知小学是零起点教学,但家长仍然认为提前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学的多的和学的少的还是不一样的,于是提前学习的现象一年更甚一年。殊不知,让年幼的孩子接受超越其年龄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现实,这是违背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仅以孩子的思维发展来看,其规律是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形象表征思维,再到符号抽象思维,而幼儿正处于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阶段,其学习是基于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是借助实物的操作或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到了学前晚期才有可能出现一些简单的符号表征,但遇到复杂问题时仍然要借助形象表征,甚至回到实物操作。以小学的方式教小学才开始的书面符号知识,即脱离生活实际地教幼儿去解题,对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孩子在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机械记忆来学习,囫囵吞枣式地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

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在学前做了大量知识上的准备,在入学初似乎有一个好的开始,起点就比别人高,处在一个优势地位上。但实际上恐怕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孩子获得的这种抢跑式的领先是以什么为代价,我们认为,急功近利地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至少危害有四:

一是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再学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刻意超前和加速的发展,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会使孩子牺牲了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比如社会交往能力,运动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

二是由于常常因做不出超越其年龄的题目,会有一种认为自己很笨的感觉,且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智慧被扼杀的同时兴趣也被扼杀了,觉得学习一点也不好玩,太没有意思了,厌学情绪滋长起来;

三是教育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孩子的兴趣被压抑,心情紧张焦虑,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其心理健康;

四是超前学习只能产生即时效应,这种效应难以长久。因为许多知识只有经过一定的重复,才能稳定在心理结构中,刻意地加速发展,跳跃式的学习,势必导致基础不稳固,这一脆弱的基础对以后长远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支持力,这种发展是没有后劲的,许多后来者居上的事实已经证明。

所以,当那些让孩子提前小学化学习的家长,在为这般教育的成果而欣喜和得意时,是否想到:孩子眼前的学业成绩是以牺牲情感、社会性、智慧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是以长远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