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奋楫扬帆!大丰现代化产业破浪前行

湿地之都,乘风破浪;麋鹿故乡,气象万千。

当下的大丰,是万千生命涌动的绿洲,也是绿满金生的产业新城。

党的二十大以来,大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逐“绿”前行、勇“碳”新路,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紧扣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重点发力区“3456”产业,加快建设“产业高地、生态之城、幸福家园”,致力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新兴城市。

 

产业——全链推进 向新而行

 

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统揽,大丰区围绕全市重点打造的“5+2”产业,重点发力“3456”产业,以链式发展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开放合作为路径、以要素保障为支撑,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规模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也可以是创新变革的“主战场”,创新让更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迸发更加强劲的动能。瞄准推动传统产业焕新目标,大丰以冶金、轻工、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老旧设备装置更新改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与此同时,该区强化镇级工业园区载体功能,推动抛丸机、阀门铸造、空压机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高端布局、创新转型,积极争创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从传统机械铸造,到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再到目前重点培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丰始终抓住时代发展的“风口”。大丰高水平构建“一带两区三中心”,扎实抓好高新技术、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培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焕新,创新招商方式,突破重大项目,打造全省沿海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聚链起势,向“新”赋能。从新兴支柱产业到传统优势产业,聚焦科技、加快创新驱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脉络。近年来,大丰着力构建“3456”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拥有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有新能源科创园、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同时,一批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大丰将不断巩固海上风电、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等产业链竞争优势,围绕“链主企业”,加快构建“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持续赋能产业蝶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能。

 

能源——风光无限 逐绿而行

 

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丰正大步流星。

用好资源“聚宝盆”,端起绿色“金饭碗”,大丰独有的“风光”资源禀赋,吸引全国新能源产业企业纷纷抢滩,风电装备产业、光伏装备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全区在绿色零碳发展中不断开辟新路径,努力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依托独特的绿电优势,大丰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主要由大丰港国际合作绿色零碳产业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园、临港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园三个片区组成。目前,先导区大丰港国际合作绿色零碳产业园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建成运营,BSI(英标协会)等15家国际国内知名机构入驻。去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4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达94亿度;预计“十四五”末,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6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达180亿度。

无限风光成就绿色经济,广阔海洋蕴藏澎湃动能。大丰拥有112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辐射沙洲东沙岛1000多平方公里,风电场规划总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三分之一。丰厚的资源优势吸引了风电领军企业金风科技在内的绿色产业项目。从金风科技落户,到引进中国中车电机、美国迪皮埃叶片、中船重工双瑞叶片、丹麦JSB成套叶片芯材、双一叶片模具等一批“重量级”企业,如今,大丰已集聚形成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囊括风电整机及相配套的发电机、塔筒、机舱罩、组件、叶片、叶片成套芯材等领域,成为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氢能和储能产业迎来重要风口期。在做大做强风电优势产业的同时,大丰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大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融合发展,以零碳产业园先行先试为抓手,积极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引领的零碳创新体系,致力打造国际合作产业项目承载区、绿色电力绿证交易先行区和绿色转型零碳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构建绿色零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全市绿色零碳发展探出新路子、拓展新空间。

 

(转自《盐阜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