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好秋景 大“丰”景

在大桥王志强家庭农场的水稻田里,数台收割机并行作业抢抓秋收农时。

 

本报讯 (记者 薛思思 牟昱霖 通讯员 杨开轩) 秋风拂过,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卯酉大地上又一次迎来了五彩斑斓的丰收季,农民们忙碌的身影、隆隆的机鸣声、盈盈的收成在田间奏响了一曲曲丰收乐章。

盈车嘉穗泛金黄,入眼丰收堆满墙。10月30日上午,在大桥镇联丰村王志强农场的一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忙碌作业,切割、脱粒、输出等工序一气呵成,颗粒饱满的穗头被“一股脑”收进收割机的车斗里,随后倒入运粮车中,前往属于“它”的下一站。

“我们农场今年种植了4500 亩水稻,从安徽调来10台大型收割机,早上10点半露水过后开始收割,晚上天气好的话作业到7点多,这两天就能收完。”王志强是区里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解决了田块散乱和水源缺乏的问题,不仅排灌更方便,水质含盐量大幅减少,大型机械也能够进场作业,大大节约了成本。

过磅计量、水分测定、质量检测……该农田作为单产提升千亩示范片,田间测产工作也在火热开展。“大桥镇联丰村,农场主王志强,产量1583斤,按照15%的水分含量,实际亩产达到1345斤。”听着区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工作人员现场实测的产量数据,王志强很是喜悦。“很期待,也在意料之中,我们的村民、种粮大户们对种粮是有情怀的。”他说,得益于区农业农村局在科学选种、侧深施肥、精准调控、机械化种管收等技术上精心指导,南粳9108不仅具有软、香、糯、甜等大众喜好的食味性,更表现出明显的丰产增效性。他们农场还长期和益海嘉里金龙鱼公司合作,为周边种植户开展代储、代销、代烘业务,今年已销售小麦15万吨,签订了10万吨水稻的收购合同,确保农户种得出、不愁销、鼓腰包。

在不远处收割完毕的田里,两台现代化农机正在进行秸秆还田、犁耕深翻等工作。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和智慧监控设备的帮忙,农机手只需要按照路径驾驶,无需担心路线问题,还能实时将耕作深度、面积及时反馈给后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益。

俗话说“秋天晴好天,农人笑开颜”。我区“抢”抓天气,做好跨区作业服务,组织动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省外收割机积极投入秋收,保障零配件和燃油供应,大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工作,切实减少机收环节损失,并将农技人员分包到各村、各地块进行田间技术指导 ,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农民种有所获。

新丰镇常春藤家庭农场的高标准农田,也是一派忙碌景象,2台收割机正对田内1000多亩水稻进行收割作业。该家庭农场负责人韦建东介绍,农场里面采用的收割机均为久保田最新的118系列,与旧款的设备相比,不仅提高了速度,增加了效率,还降低了掉籽率,大大减少了收获中的损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该家庭农场还与设备制造商联合研发全自动粮食烘干线,投入300多万元打造了12台大吨位粮食烘干机,可日处理毛粮600吨。刚收获的毛粮在农场内的烘干车间经过筛选、烘干后,即可进行仓储和销售。

针对土壤湿度较大、机械无法下地等情况,我区加强履带式收获机械调度,提高抢收效率和收获质量。同时,指导农民科学抢晴晾晒,特别是发挥烘干设备作用,做好烘干技术服务,并畅通粮食运输绿色通道,确保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当前,全区已落实大中型拖拉机2550台、联合收割机1705台(其中履带式1356台)、秸秆打捆机92台、二麦及油菜播种机1830台、秸秆还田机2140台、粮食烘干机1099台投入“三秋”。

秋收连着秋种。在大中街道老坝村油菜种植现场,几台旋耕机在田间作业,将土地翻耕得松软细腻,播种机紧随其后,将一粒粒油菜籽均匀撒入土壤,播撒着新一季的“希望”。“秋收之后,稻田处于‘空档期’,上半年种的玉米、水稻,现在用来栽油菜,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土地撂荒,还能增加收入。”连日来,在组织好秋收工作的同时,我区积极推进秋种工作,抓住油菜种植的“黄金期”,加强油菜种植技术指导,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种植模式,推广油菜精细整地机条播,对墒情较差的田块,选用无人机飞播,确保适期抢播到位,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今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多措并举,一着不让,落细落实单产提升、高效创建、统防统治、“一喷多促”等稳粮保粮关键措施,坚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年夏粮丰产丰收,完成播种面积96.22万亩、总产37.67万吨,完成秋粮播种面积107.18万亩。截至目前,全区收获秋粮面积65万亩,总进度60%,其中水稻收获30.7万亩,玉米26.6万亩,大豆7.7万亩。我区将抢抓有利天气加快水稻收割、搬运、晾晒、贮藏,确保秋粮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