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祁志祥:
深耕学术四十载 赤子之心系桑梓

记者 杨家明 刘妍婷 李文峰 吴超凡

 

 

【人物档案】

祁志祥,1958年生,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文学博士。“乐感美学”学说创始人,“重写中国思想史”发起人。现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主席,上海政法学院退休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海南师大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独立主持、完成过3个文艺美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个中国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教育部指南类规划教材项目。

 

 

【引言】

2月底,我们专程赴上海采访祁志祥教授。两天的行程中,我们受到了教授的热情接待,也感受到了这位家乡学者的独特魅力。四十年过去,当年那个在供销社库房读书的少年,已然成为汇通古今、连接中西的美学摆渡人、中国当代人文学者中的翘楚。窗外的玉兰含苞待放,67岁的祁志祥教授继续着未完成的《中国美学史纲》,眼神清亮如少年。这位从大丰走出的学者,用四十载光阴书写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学术传奇。

 

 

[文学赤子]

[大丰河港的美学启蒙]

 

1971—1975年,祁志祥在紫云山下的刘庄中学度过了初高中的读书时光。那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非常时代。但祁志祥在做好功课之余,总是利用一切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秦牧的《艺海拾贝》、鲁迅的《呐喊》、高尔基的《母亲》、浩然的《艳阳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彼时的祁志祥尚不知晓,这些有魅力的文字将成为他叩开美学殿堂的密钥。

“串场河畔的石拱桥给我们留下了诗意的想念,我们那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总是以串场河畔、石拱桥下来开头。”串场河,这条承载千年盐运历史的河流,不仅孕育了白驹镇的商贸繁荣,更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灵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出生在这里,白驹因而远近闻名。幼时的祁志祥虽未深谙施耐庵的文学遗产,但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乌篷船星星点点,鱼鹰落下翻上,浆声欸乃,波光粼粼,白驹水乡动人影像像极了中国水墨画,家乡动人的生态意境与关于文曲星施耐庵的美好传说交织成独特的美学启蒙,为他的美学感知提供了鲜活、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素材。“所以有的时候我常常想,后来对文学感兴趣,是不是冥冥当中就注定了某种什么,是不是沾了出生地有个文曲星的灵气呢?”50多年后,当谈起对家乡印象最深的记忆,祁志祥这样说道。

虽然祁志祥出生后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是深通四书五经的私塾先生,培养过白驹镇上许多学生。说祁志祥出生于“书香门第”一点不为过。祖父给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血脉。这位自比“得地之灵、得祖之荫”的幸运儿常想,出生于普通职工家庭的他一生与文墨结缘,大概可以从祖父留下的文化基因中找到某种解释。在刘庄镇,祁志祥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养成了对于文学艺术之美的爱好。他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很漂亮的美术字和毛笔字,这个本领在那个书写标语口号和大字报小评论的时代派上了大用场,也使他获得了数不尽的夸奖和赞叹。他也曾跟着刘庄文化站站长季四学画。小学五年级起,他就开始负责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用美术字和图画装饰着全班、全校的墙壁,成了同学们刮目相看的小艺术家。

1975年高中毕业后,祁志祥在父亲工作的新丰轧花厂做零工。他凭借美术才华在工会的宣传工作中崭露头角。一年后,因为两个姐姐一个进煤矿一个下乡插队,他获得了留城分配工作的机会,来到新丰淮南纱厂,安排在织布车间,开始了职业生涯。几个月后,他写了两首《满江红》悼念毛泽东逝世和周恩来总理,一时为人传诵,引起全厂轰动,于是从车间调到厂部人秘科、工会从事文字宣传工作。这段经历不仅使写美术字、画宣传画的才艺得到发挥,而且深入车间采写事迹,用文学、诗歌的形式给予报道,也使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锻炼。

 

[学术攀登]

[一个少年的人文长征]

 

尽管在纱厂厂部的工作相当风光,但祁志祥的心底一直怀揣着作家梦。1978年,他考入江苏师院盐城分院(后改名为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毅然走上逐梦之路。大学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梅里美、叶圣陶、许地山、茅盾、峻青、蒋子龙、卢新华等人的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祁志祥读了一大批。《人民文学》《小说选刊》《雨花》《青春》《芒种》等刊物成为他及时跟踪的对象。每到周末,他就开始动笔写小说、诗歌、文艺评论、人生杂谈,但投稿每每石沉大海。大学三年级,他在《电影评介》上发表了一则影评,但被砍成了几百字的“豆腐干”,既兴奋又遗憾。

毕业后祁志祥回到大丰南阳中学教书,但文学之梦不灭。他不仅从极微薄的工资收入中订阅了全年的《小说选刊》,还订阅了全年的讨论文学创作之道的《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有道是“种瓜得豆”。祁志祥关心文艺理论本来是为了文艺创作,成为作家,但文艺创作方面一直颗粒无收,倒是总结文艺创作心得的一篇论文《浅谈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在投稿请教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钱中文先生的好评。1981年末,在南阳任教的祁志祥将此文通过《文学评论》编辑部转交给在该刊上发表过相近论题长文的钱中文先生,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在钱中文先生的指教、鼓舞和引导下,祁志祥告别作家梦,转向文艺理论研究,走上了人文学者之路。

认识钱中文先生之初,祁志祥开始的想法是发表文章。“但是发几篇文章是不会改变中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而我的喜好就是做学术研究,看书思考写作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莫大的爱好。”为了专职从事自己喜好的学术研究,他决定报考研究生。但师专学到的知识与研究生的报考要求相距极大,加之当时大学生很少,县教育局一般不同意在职教师报考。其间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在198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论大师徐中玉先生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研究生,命运从此彻底改变。

从事学术研究四十年,当被问起自己究竟研究的是什么,祁志祥总是大大方方地称自己是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从文学理论起家,转战到美学原理、美学史、思想史领域,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他主持并独立完成了教育部项目——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完成了纵向的文学批评史向横向的逻辑体系建构的转变。在美学原理研究方面,他出版《乐感美学》,创“乐感美学”一家之言,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对“美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作出了独特解答。在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他打通古今,融汇哲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独立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和《中国美学全史》。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他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引起全国学界关注,以一人之力,投身到这个漫长的马拉松工程中去。目前已完成3个国家项目《先秦思想史》《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秦汉魏晋南北朝思想史》,总字数超过200万字。除了上述4个重要方面外,祁志祥教授在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人学原理的史论建构、国学人文的史论建构方面都有许多全国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成果。比如国内外学界唯一的《中国佛教美学史》是他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学原理》《国学人文导论》也出自他之手。从1986年在《文艺研究》发表第一篇论文,祁志祥迄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近40部,主编著作十多部,总字达3000万字左右。祁志祥似乎有着用不完的超人精力。“我就感觉他身体里住着一个少年,永远是那么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积极向上,奋勇直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文化摆渡]

[知行合一的“学术独狼”]

 

初春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人文学院满墙的甲骨文拓片上。祁志祥教授正在王宁教授的办公室交流工作和学术。阳光透过窗台,映照着满屋的学术著作,为他们的鬓角镀上金边,整间屋子显得格外清雅。

王宁是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首位中国籍院士。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对中西比较文学、美学有着精深的研究,在国际人文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2021年,正是在时任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的召唤下,祁志祥加盟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有人告诉我说这个人很狂,也不好相处,所以我就想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样。”谈起相识的缘分,两人相视一笑,“后来我也觉得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人狂肯定他有一定的本事才会狂,不然的话是不可能去做成学问的了。”

祁志祥在学界有“学术独狼”的“雅号”。“因为学术的研究说到底它是个人化的写作,弄一个团队是写不好东西的。”祁志祥在业余生活中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崇拜、向往大片中只手打天下的孤胆英雄,这样的感觉让他欲罢不能。不知不觉之间,他有一种做学术领域中孤胆英雄的情结。“责任是我的,荣誉也是我的。”祁志祥直言。在学术著作上的许多宏大叙事,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不组织团队,不用助手,连查材料也基本亲力亲为。他志在挑战人类心智的极限,追求把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发掘出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儿。

“认准的东西他一定要走下去,正确的事情他的执行力一定很强。”这是王宁在祁志祥身上看到的特质。而这位“学术独狼”认准的是美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美”的定义要接地气、管用、在实践中好操作。“美是什么”曾经被视为高深的千古之谜。祁志祥告诉人们:美从乐处寻。美的真谛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给他人带去有价值的、或者说具有正能量的快乐,就是美的创造者。王宁教授介绍,美学在西方被人认为已经死亡,成了一门很边缘化的艺术理论。但是在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美学是直接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结合在一起的。“使美学真正成为一种生活、大家的必需品,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王宁说。

“什么叫美好生活?什么叫美?什么叫好?什么叫美好?”当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带着这样的问题联系到祁志祥教授,这场美学理论与商业实践的双向奔赴便水到渠成。作为拥有98年历史的民族品牌,恒源祥创业初期的手编毛线其实就是一个美和时尚的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需要在天花板上再找到新的增长点,而“美学经济”就是陈忠伟瞄准的一个方向。当中国第一代的电影明星身上的海派审美基因完成现代转世,这场美学复兴运动通过“恒源祥美学书系”实现双向滋养:祁志祥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文选》系列,将美学智慧沉淀为文化精品;而百年绒线编织工艺中淬炼的设计美学,又为美学理论注入鲜活肌理,这种知行合一的互动,正让美学书系里的抽象理论化作可触摸的生活美学、品牌美学仪式。“美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系统,非常有价值,我觉得未来我们整个国民素质当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美学修养,提升审美能力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文明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位奥运赞助商的老总陈忠伟这么说。

 

[赤子情怀]

[滩涂学者的精神还乡]

 

每逢闲暇或是节假日,祁志祥往往会出现在驶往大丰的返乡路上。离乡38年,他很少在上海过年。路行千里有源头,祁志祥在上海谱写的美学人生都要追溯到在家乡点燃的艺术兴趣、打下的美学根基,他坦言:“我们原来从家乡总希望走出,打拼了几十年,在事业上也有所成就之后,我们还是割舍不掉对家乡的那份想念。”回到家乡,白驹、刘庄的老街是看不够的;换了新颜的刘庄中学、工作过的南阳中学也是看不够的;而大丰新居前卯酉河绚丽的灯光及其在波光中的倒影,荷兰花海的郁金香、恒北村的梨花、东郊公园的荷花、大丰梅园的梅花,以及水浒园、知青馆、麋鹿园等新景点、新气象,更是让他流连忘返、百看不厌。眺望着潮起潮落的滩涂,这位不知老之将至的学者,依然保持着少年般的热情和敏锐,用美学之眼继续丈量着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的距离。

 

祁志祥与王宁在交流

 

【对青年寄语】

怀揣梦想。梦想不仅美好,而且是你前行的动力。有好多年轻时候看来是梦想,但是你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断地向它奋进努力,你终有一天会接近理想,甚至实现理想,乃至于超额实现理想。我们始终相信一句话:你的心有多大,你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对家乡寄语】

真的希望我们的家乡环境越来越美,人文越来越好。我们不仅要有硬件的东西,还要有软件的东西。我们既要助力家乡的经济建设,更要重视在物质经济之上的人文主义的高尚情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