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基因对话 共融共荣

“他乡亦故乡,神州处处是吾乡——39头麋鹿回归39年的故事”

系列报道之 北京·解码

 

 

 

 

 

记者 陈明 孙耀武 马苏南 单培泉 左琛 朱妍琦 王旋羽 骆源春 顾一燃 丁洋

 

 

这是一次特殊的迁徙。2023年3月11日,10只大丰麋鹿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这是麋鹿自1985年重新引进我国后,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两大奠基种群第一次有计划地交换麋鹿,此次麋鹿物种血缘交换在国内尚属首次。从黄海之滨到京华南苑,一场跨越千里的基因对话正在上演。

 

[尝试 “交换生”日记]

 

“今天上午9点,随着装运卡车徐徐开动,精挑细选的10头麋鹿正式启程前往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物种血缘交换,在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可以增加远缘关系,降低某些疾病发生的风险,防止遗传基因狭窄,对于种群健康繁衍有许多益处。”这是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2023年3月10日的工作日记。

 

 

作为“娘家人”,他时刻关注着这批“交换生”的一举一动。落户北京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副研究员程志斌接过了管护责任,他的观察记录也非常详细。“我们接到这10只麋鹿后,就特地给它们安置在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封闭式隔离检疫区,并安排了营养餐。在大丰,麋鹿的食物主要是青贮玉米以及青饲料,到北京后我们特别添加了干苜蓿草、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程志斌说。

 

 

从2023年3月到2025年4月,两年时间,厚厚的日记本记录了这群“交换生”的生活日常起居作息,更有基因解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研究员、科研办公室主任张树苗说:“我们团队将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两大奠基因种群的麋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它们不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近亲繁殖水平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北京麋鹿苑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江苏大丰麋鹿种群,两者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遗传差异。”

 

[解码 “京苏鹿1号”体检]

 

在南海子湿地深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自1985年便守护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基因火种。900余亩生态实验室承载着生物多样性研究、湿地修复与自然教育的三重使命,这座曾见证皇家猎场风云的科学方舟,如今正用科学之光点亮生态文明传承之路。

 

 

4月21日,伴随着北京和煦的春风,在连片雪白的槐花下,备受期待的“京苏鹿1号”诞生了。南海子麋鹿苑专门为大丰和北京麋鹿两个种群的血缘交换特别设置了室外圈养实验观察区,并实现了24小时生物监测,实施“1+6”配组模式,主要是1头北京雄鹿和6头大丰母鹿的群体混养。“京苏鹿1号”出生15分钟内实现了站立行走,科研人员远远观察着它的一举一动,并用一周时间对小鹿进行了全面体检,包括粪便常规检测、日常行为观察,结合体尺指标等方式,确定这只“京苏鹿”健康状况良好,今年预计还会有5头“京苏鹿”诞生。

张树苗介绍,目前他们还对这只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对它的血液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遗传多样性检测、肠道微生物检测,以及筛选它的寄生虫等方面。希望通过北京麋鹿苑与江苏大丰两大奠基种群之间持续地开展基因交流工作,以增加远缘关系,丰富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疾病的风险,从而促进我国麋鹿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粪便样品采集对动物来说是一种非损伤的采样方式。一方面通过监测麋鹿粪便中肠道微生物的健康指数及异常指数来评估麋鹿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对其中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丰度进行检测,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导致的麋鹿出血性肠炎是目前威胁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对于麋鹿来说发病急、死亡率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张庆勋说:“从2010年以来,在国内的各大麋鹿保护区里,每隔3-5年就会发生一次麋鹿出血性肠炎的流行。我们通过对麋鹿肠道微生物中‘产气荚膜梭菌’的丰度进行检测,就可以提前对这种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我们对小麋鹿肠道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说明这只小麋鹿肠道里‘产气荚膜梭菌’的丰度是非常低的。”

 

 

[共融 国家兴则麋鹿兴]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地处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的核心区域。步入苑内,大片的湿地、草地与树林交织,宛如一幅自然生态画卷。波光粼粼的水域边芦苇摇曳生姿,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主角麋鹿或在草地上悠闲觅食,或在树林间漫步休憩、憨态可掬。苑内还设有科普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向人们讲述麋鹿的传奇兴衰史。

北京与麋鹿的缘分跨越万年。从野生麋鹿种群到皇家猎苑的驯养种群,北京南海子始终是麋鹿的家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说:“麋鹿原本就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曾迁徙至欧洲。早期,中国有一处未开发的皇家猎场被用于麋鹿栖息,这为麋鹿回归提供了场所,真正实现了‘麋鹿回家’。后来,中国林业部门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的几家动物园引进麋鹿,并在江苏大丰进行放养。由此,中国形成了两个麋鹿保护项目。”据介绍,目前麋鹿种群已发展到1万多头,广泛分布于中国多个省份。这些麋鹿大多源自上述两个项目点。这一案例可以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

如今,徜徉于大江南北的麋鹿,不仅实现了从国外向国内的回归,更实现了从人工向自然的回归。还家之麋,归去来兮!百年圆梦,福禄寿喜。今后,麇鹿还将踏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绿色弦歌,生生不息。麋鹿的重生之路与现代中国崛起之路息息相关,荣辱相系,可谓国家兴才有麋鹿兴!

从濒危到复兴,它们曾是王朝兴衰的目击者,而今成了文明高度的丈量者,这是麋鹿的故事,更是中国的脚步。“39头麋鹿回归39年的故事”还在继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