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经济开发区长安村:
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记者 宗敬婷

走进经济开发区长安村,整洁的村居、热闹的加工点、暖心的长者食堂令村民喜笑颜开。近年来,长安村以“干部联村、一村一策”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盘活土地、做强产业、传承红色文化,蹚出了一条“群众增收入、集体增积累”的乡村振兴新路。

闲置资源变“增收引擎”

长安村区位优势显著,但村里有不少土地长期闲置,成为制约发展的“沉睡资产”。如何唤醒资源?该村“两委”与农业公司合作,将土地交由专业公司经营管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1.2万元。“过去这些地荒着可惜,现在有了稳定收益,村里修路、建广场的钱就有了着落。”该村党总支书记感慨道。此外,村集体还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丰东热技术公司等共建单位合作,投入30万元整治20亩闲置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年增收入3万元。土地资源的盘活,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家门口就业鼓起“钱袋子”

长安村区域内落户企业349家,其中规上企业41家。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村集体成立物业和劳务公司,探索出一条“物业+劳务”双轮驱动的增收路径。物业公司通过拓展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劳务公司则搭建起企业与群众的就业桥梁。“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日子越过越踏实。”村民张大姐在辖区内海绵公司加工点从事包装工作,每月增收800至1500元。目前,村集体通过劳务发包年增收8000元,还与丰瑞农业公司签订务工协议,优先聘用本村闲置劳动力,日工资达80至100元。

产业兴旺还带动了“房经济”。汇坚国际商贸城多间商铺对外出租,15户村民将门面房改造成超市、快餐店,户均年收入8万元;35户村民出租房屋给企业员工,每年也有稳定收入。“房子租出去了,收入就多一份!”村民老李笑着说。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家园”

作为以烈士吴长安命名的红色村,长安村有21名烈士,红色底蕴深厚,该村着力打造红色教育阵地,擦亮“红色名片”。讲解员蒋高祥家中,时常聚集着党员干部和村民,聆听革命故事。“红色精神不能忘,我们要把先辈的信念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动力。”一名党员在聆听革命故事后由衷感叹。

红色文化凝聚人心,基层治理也更显温度。村“两委”配齐建强班子,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80%,并建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后备人才库,为乡村注入新生力量。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环境整治是长安村村民最直观的感受。去年以来,村集体对南北小区实施外墙出新、雨污分流,新增停车位、消防通道和汽车充电桩;新建文娱广场、公厕,更新健身器材,河道治理后七墩河、六里河更是获评省级生态河道。

养老服务的升级同样暖心。村里租赁群众住房建设“长者食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饭菜热乎,服务周到,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了!”83岁的王奶奶连连称赞。

从盘活土地到产业兴旺,从红色传承到民生改善,长安村的实践印证了“一村一策”的生命力。如今的村庄里,村民的笑脸越来越多,振兴的脚步越来越稳,长安村正以昂扬之姿,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