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云:“东方有神,名曰青龙。”《尔雅翼》描述,龙“角似鹿、鳞似鱼”。三千年后,在长江入海口,我们找到了这种神话生物的现世化身——麋鹿的枝状角刺破晨雾,扬子鳄的骨甲没入沼泽。这不是巧合,而是先民对生态系统的天才隐喻。“他乡亦故乡,神州处处是吾乡——39头麋鹿回归39年的故事”大型融媒体行动第五站,来到上海崇明岛。在崇明这片东方大泽,被《山海经》记载过的生灵,正以科学之名重获新生。

麋步杉林静
记者 陈明 孙耀武 马苏南 杨燕 单培泉 顾一燃 骆源春 王旋羽 朱妍琦 陈健宇
龙角重华 麋鹿的图腾解码
考古学家曾困惑:为何商周青铜器的龙角,与麋鹿角如此相似?当崇明的鹿王穿过落羽杉林,答案豁然开朗——这些每年脱落再生的骨质枝桠,本就是先民眼中的“通天神器”。如今,GPS项圈取代了祭祀玉琮,红外相机替代了占卜龟甲,但鹿角挑破天际线的剪影,依然延续着《山海经》“勾连天地”的原始崇拜。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长期的城市扩张不可避免地导致野生动物及其适宜栖息地的逐渐消失与破碎化。2013年起,上海市选择了一批生态基底好、野生动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创新性地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建设管理项目。
2020年深秋、2021年初春,1公3母4头来自江苏大丰的麋鹿,陆续迁地保护来到上海崇明湿地,开启了超大城市周边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的探索之旅。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运维负责人战丽说:“我们划分了四大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模拟自然沼泽,保育隔离区保障幼崽安全,麋田轮牧区实现‘鹿食自给’,还有智能监测区实时追踪种群动态。这不是简单的放养,而是用科技重构生态平衡的艺术。”
潜龙在渊 扬子鳄的基因记忆
《山海经》称,龙“潜于深渊,鳞甲如刃”。崇明岛东滩湿地深处,扬子鳄背甲的菱形骨板,竟与良渚玉器上的龙鳞纹完美重合。这不是艺术想象,而是刻在DNA里的生态记忆——当母鳄驮着幼崽浮出水面时,我们目睹的正是“龙负子游”的活态演绎。
极小种群恢复,麋鹿并不是首例。深入东滩湿地腹地,神秘面纱逐渐揭开。这片被称作“东方亚马逊”的区域,拥有上海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麋鹿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家园,而扬子鳄——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也在泥沼中延续着生命的奇迹。东滩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员姚蔡楠介绍,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滩湿地公园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为数不多能够观测到野生扬子鳄的区域。扬子鳄的极小种群恢复工作进行了17年,种群数量达到了50多条。
灵之归兮 申城精度的温柔致意
昔年孔子见麒麟而叹“道穷”,今日记者在崇明见证“龙裔”归来。176亩的麋鹿栖息区,是麋鹿种群日常饮食、活动、玩耍、繁衍的主要场所。这里不仅有自然野趣的沼泽湿地景观,还通过不同的生境空间,构建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为麋鹿提供优质水源。
在林间深处,10余台红外相机悄然运转。当鹿群穿越镜头时,系统自动记录其活动轨迹。为确保麋鹿能在新环境中生存繁衍,科研团队建立了全方位监测体系,从卫星定位追踪到水质、植被监测,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战丽介绍,他们会定期对麋鹿开展健康检查,根据麋鹿的生长需求,优化栖息地环境,帮助它们尽快融入当地生态。麋鹿有时有些小毛病,他们观测到后,就会请兽医来会诊,再就地采摘一些具有药效的植物,投放到麋鹿经常出没的地方,帮助它们调理身体。
在这里,麋鹿们不仅有专属的保健医生,还有专业的营养师量身定制“营养餐”。崇明北滩麋鹿苑工作人员宗云龙说:“我们会根据不同季节这个区域里草本植物的数量多少,调整投喂量。正常每天是15斤饲料。冬天的时候,会添加点黑麦草等青饲料。最近的‘营养餐’里,有豆粕、麦麸、玉米,还添加了复合维生素。因为最近母鹿产仔,我们给它们补补身体。”
上海以科技的精度构建起全方位的麋鹿生态守护体系。这不仅是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更是城市对生命的温柔致意。从2023年开始,崇明岛上的这个麋鹿小家庭陆续“添丁”,先后有5头小鹿在这里出生。麋鹿种群已从最初的4头发展到9头。江海潮生,九鹿耕麋,形成了稳定的繁殖群体。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表示,麋鹿在这里连续三年成功繁育,这是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生动实践,不仅证明了超大城市周边完全具备珍稀物种生存繁衍的条件,更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全新路径。
九鹿耕麋 稻作文明的重写样本
当扬子鳄伏在崇明岛的东滩,悠闲地享受着初夏的阳光。在崇明岛的西北角,麋鹿家族也开始了一天的晨曦漫步。它们显然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广袤湿地供其快乐生活。
《山海经》将稻作丰收归功于“应龙布雨”。崇明的稻田里,藏着另一段文明密码。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关系密切。麋鹿所处的生态环境恰好也是种植水稻的适宜环境。据记载,原始稻田就是利用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来播种的,民间称之为麋田。因此,有种说法,麋鹿的“麋”字是“鹿”下加“米”字。历史上麋鹿就曾经在这一带出没。麋鹿重归崇明,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文化考量。如今,这一传统智慧被赋予新内涵。
上海市崇明区新村乡经济办主任杨积广介绍,新村乡世代以水稻种植为主,现在正在打造稻米文化小镇。“麋鹿+湿地+社区”共益模式成为他们引领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符号。
去年,新村乡生态农产品销售额增长40%,更带动了研学旅游发展。当城市人愿意为“看得见的生态”买单时,保护便不再是负担。这幅“鹿鸣稻浪”图景,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千年潮汐冲刷出这片土地,9头麋鹿踏出新的足迹。当城市文明与农耕智慧在此相遇,当今年新生的小鹿发出第一声鹿鸣,这不是故事的终章,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新序曲。历经沧海桑田,龙的故事依旧和中国人相伴相生。今天,我们用现代技术和知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和万物更好地相处。
39头麋鹿回归39年的故事,还在继续……

麋角映绿泽

生物共家园

灵鹿展雄姿

鹿鸣启新章

林间采料忙

鳄影浮绿水

舟行绿影间

泽地生灵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