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黄冬霞) 今年以来,区人大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不断整合资源、创新举措,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高水平农业强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大蒜产业是我区传统特色产业,至今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南阳镇广丰村设施大棚大蒜生产基地,代表们仔细察看大蒜长势,了解大蒜亩均收益、销售渠道等方面情况。得知该基地每亩产量1500公斤、每公斤卖到6元后,区人大代表鼓励村集体全力把大蒜产业做大做强。
区人大代表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深入剖析大蒜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代表们向种植户、经销商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大蒜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见;邀请农业专家对大蒜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提升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基于调研结果,代表们建议,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优化改良大蒜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打响“裕华大蒜”品牌影响力,通过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大蒜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草庙镇辰宝农牧科技公司分拣中心内,一枚枚圆润光滑的鸡蛋随着传送带缓缓而出,工人们手法娴熟地进行着分拣与包装,整个场景繁忙而有序。该公司常年与上海农场、小菜园餐饮等单位和企业合作,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
该公司采用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方法,推动蛋鸡产业向现代化迈进。区人大代表听取相关情况介绍,仔细查阅企业的生产记录、环保检测报告等资料,并对养殖场的环保设施、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实地察看。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代表们建议,持续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升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养殖业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实现与更多大企业、名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手工经济作为促进乡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区人大代表们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手工经济发展现状。每到一处手工点,代表们都仔细查看生产环境、设备设施,详细了解订单数量、销售渠道、工人收入等情况,并与负责人、工人进行深入交流。
在调研过程中,代表们发现部分手工点存在发展模式单一、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代表们指出,手工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形成体系,各镇(村)应依据自身特点以及劳动力特点,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手工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要发挥带头作用,将闲置房屋资源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手工生产空间,动员带领更多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留守人员和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同时,人大将积极推动建立手工经济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规范制定、质量标准监督等手段,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手工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