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洋) “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地方特色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区域文化与形象的重要标识和传承载体。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对1409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我区恒北早酥梨、南阳辣根、裕华大蒜3个特色产品成功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全区共有地理标志16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这些带着“大丰印记”的特色产品,正以品牌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收获满满的“甜头”。
大中街道恒北村有50多年梨种植历史,恒北早酥梨更是久负盛名。走进果品保险储仓库,果农们有序分拣、装筐新鲜梨子,打包搬运身影不停。近年来,该村依托自然禀赋,将早酥梨产业作为富民重点项目,通过引种培新、全链条标准化管理,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农旅品牌,让“小梨子”成“大产业”,带动村民稳定增收。
“结合恒北早酥梨地理品牌标志的打造,恒北村预计今年年产值达到每亩8000元到13000元左右,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恒北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胡翔介绍。该村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建成江苏省现代农业体系恒北梨产业基地、江苏省农科院亚夫工作站,进一步改良已引进的苏翠1号、翠冠、秋月、518等30多个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源共享。村集体领办建设60亩“智慧梨园”,实施生产、质控、营销、监管和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
在南阳镇,另一项地理标志产品南阳辣根,也正迎来生长关键期。走进南阳镇沿海村,农户们穿梭田间忙着除草松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种的模式是玉米套辣根,平均每亩玉米能卖1000元左右,辣根也能卖4000多元。”该镇沿海村种植大户刘剑说。
据了解,南阳镇种植辣根已有40多年历史,如今全镇辣根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平均亩产超2000斤。此外,辣根的种植、挖采、削皮以及田间锄草等环节都需要人工,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刘剑介绍,目前合作社一共有20多人,普通村民年收入在4万元至5万元,技术工种年收入可达10万元。
从恒北早酥梨的“绿色增收经”到南阳辣根的“辛辣致富路”,地理标志产品正为我区特色品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全国存量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转化工作,我区积极响应,周密组织转化申报,成功实现了恒北早酥梨、南阳辣根、裕华大蒜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向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转化。这一举措不仅构建了规范统一的地理标志管理保护体系,为我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将有力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向更高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迈进。
“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梳理保护要求,规范资料收集,严把申报材料质量,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向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转化认定工作落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科长董苏表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守护和擦亮大丰区地理标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