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流“金”沃野奏响“丰收曲”

记者 韦蔚 李文浩

 

金秋时节,卯酉大地被染上浓郁的金色。田畴间稻浪翻涌如金涛,庭院里黄蜀葵绽放似云霞,果树上金黄的柿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忙碌的身影、喜悦的笑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一首美妙的“丰收曲”正在这片流“金”沃野上激昂回荡。

 

[稻金黄 粮满仓]

 

在金色农业刘庄东联制种稻作业区,8台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装车等工序,饱满的种粒被源源不断装入运输车厢。高效作业的场景,成为田间最亮眼的丰收图景。

“我们今年种的制种稻品种是晶两优534,优势特别明显,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能力还强。”金色农业公司种植管理员韦海和站在田埂边介绍,公司今年制种稻种植面积共1200亩,从幼苗期就狠抓田间管理,严把栽秧质量和整田质量关,“在标准化、规模化制种技术的帮助下,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增加40%到50%,丰收稳了!”

收割端高效推进,加工端同样“给力”。在金色农业公司刘庄加工中心,刚从田间运抵的制种水稻,第一时间进入智能化烘干线处理。不同于传统露天晾晒受天气影响大,这条烘干线引入了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设备,能实时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监测温度、湿度,精准把控每一个烘干环节,确保制种水稻颗粒干爽、品质达标。

作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今年我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近8万亩,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水稻良种供应筑牢保障。目前,全区8万亩制种田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工作人员每日巡查田块,协调机械化设备及时收割;从已收获的田块来看,亩产均稳定在200公斤以上。

 

[黄蜀葵花开遍地“金”]

 

走进草堰镇西渣村,村民朱正生正穿梭在自家院子中,熟练地将一朵朵黄蜀葵摘下。“这花不只是好看,还是能入药的中药材,用处大着呢。”朱正生笑着说。黄蜀葵兼具生态观赏与经济药用双重价值,草堰镇顺势引导村民利用闲置隙地种植黄蜀葵,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村里组织我们种黄蜀葵,这是经济作物,还需要不少劳力。”朱正生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在家种黄蜀葵正好能创收,一天能挣七八十块,打药水、挖墒这些活儿我们都能干,一年算下来也有几千块收入,日子更有盼头了。”

为了让黄蜀葵“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草堰镇与苏中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协作,创新推出“支部+农户+公司”党建联建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植技术指导到收购销售的全链条支持。

在区安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新鲜采摘的黄蜀葵经烘干处理后,很快转化为可入药的干花,打包发往苏中药业集团。“眼下正是黄蜀葵盛花期,我们每天能收购1万斤鲜花。”合作社负责人景明红介绍,一亩地正常能采两千到三千斤花,算下来能有两三千元收入,农户们都很认可。“我们按每斤1块钱收购,农户早上采好花送到烘干厂,当场过磅、记账、开票,让大家完全没有销路顾虑。”

以草堰镇西渣村为核心示范村,黄蜀葵的种植模式正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该模式不仅在草堰镇11个村落地生根,更跨镇辐射至白驹镇4个村,两镇累计种植面积达300亩,形成“连片种植、协同增收”的良好格局。一朵朵黄蜀葵绽放在乡村田野间,不仅扮靓了乡村生态,也惠及越来越多农户家庭。

 

[柿子金黄挂满枝]

 

走进大中街道恒北村,连片的柿子园在秋意的浸染下硕果盈枝、热闹非凡。抬眼望去,金黄的柿子如一盏盏小巧的灯笼,密密匝匝地缀满枝头,将整个果园点缀得明亮而温暖。村民们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着这份沉甸甸的秋日馈赠,眉眼间洋溢着掩不住的丰收喜悦。

该村的包田大户朱亚斌今年承包了两百多亩梨和柿子,近期他每天都组织工人采收柿子。“我种的品种有奶油柿子、小方柿子、还有甜柿子,它们各有特色。奶油柿子果肉细腻、口感绵密,带有独特的奶香;小方柿子则胜在果肉脆嫩、汁水充沛,甜味清新爽口;甜柿子是传统的高甜度品种,果肉软糯,风味浓郁。”他欣喜地说,今年的产量可能突破往年,品质也比较好,预计总产量将突破百万斤。

恒北村的柿子种植已成为重要产业,柿子种植户有600多户,全村柿子种植面积达2300多亩,按照今年的收购价格,亩均产值约为7000元。在德清果品购销站,工人们正忙着给柿子催熟、打包。“柿子今年产量比往年都高,我最近刚刚开始收购,目前每天的收购量在2至3万斤,预计高峰期将增至5至6万斤,产品主要销往东北三省。”该村农民经纪人张德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