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韦蔚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深入挖掘我区各地的古迹遗址,生动展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乡愁乡情,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古迹遗址探源》,追溯我区古迹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
走进草堰镇,白墙黛瓦错落有致,青砖小巷蜿蜒其间,古典韵味在每一处角落悄然弥漫。时光流转并未磨去它的底色,反而沉淀出愈发温润的气质。
该镇拥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称“竹溪”。其盐运史始于唐朝。明清时期,这里是淮南、淮北盐场的主要盐运集散地,可谓商贾云集、货通南北。难得的是,该镇如今还保存着不少古迹遗址,拥有23处文保单位以及1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这些古迹遗址,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古盐运集散地的繁荣气韵。
在该镇丁溪村,村落间的丁溪夹河如玉带般静静流淌。这条古运河承载着千年盐运史,见证过舟楫往来、盐商云集的繁荣盛景。横跨于河流之上的古庆丰桥,由砖石混砌,古朴而坚固。它是丁溪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盐阜地区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座宋代桥梁。桥下拱门有黄麻石刻对联,朝南阴文对联:“丁像水形玉带千寻环海甸,溪涌虹影金鏊百尺驾云衢”,朝北阳文对联:“路接东亭砥柱双擎临凤井,水通北堰文澜一曲赴龙门”。古桥连接着丁溪的东西小街,千米青砖铺就的街道古韵悠长。置身其中,仿佛真如史料所言:“东西大市,百货所集,玉带河环其中,为一场风气所聚。”
盐运的繁荣,推动了古闸水利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地处范公堤古河道遗址的草堰石闸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南北走向的正闸、越闸构成,两闸相距20米,均采用青石砌筑,闸门为东向西,每孔两侧有四槽,备有两闸板相对启闭。因为形制对称,也被称为“鸳鸯闸”。“草堰石闸在建成初期,主要是东挡海潮、西泄洪水,调节堤西海水量,保障煮盐之需。随着大海进一步东迁,堤东的开垦和新建海堤,古闸主要承担泄洪作用。”该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宣丹丹介绍,虽然草堰石闸现在没有水利功能,但仍旧体现了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劳动智慧。
草堰古盐运的发展不仅留存在历史中,也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在该镇竹溪古街西侧,有一条幽深狭长的义井巷,巷内保存着一口宋代义井。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文学家李汝珍曾在此居住,用义井井水磨墨写就《镜花缘》前50回。而书中对“淑士国”的盐业描写,正是草堰盐场的真实写照。从此,义井又增添了一层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与古镇联结的见证。
珍贵的古迹需要精心守护,千年的文脉更需用心传承。该镇在保护古迹遗址、守护古镇风貌的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力度。该镇的非遗文化馆内,一幅幅、一件件承载着古镇记忆的非遗作品,将历史文化生动地铺陈在人们眼前:讲述地方历史的张士诚传说、线条细腻的草堰烙画、刀法精湛的草堰木刻……每一项非遗都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打开了一本立体的“古镇文化书”。这里和众多的古迹遗址,也成了草堰小学的“第二课堂”。该校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走访,让他们亲身感受、了解家乡的古盐运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我们把草堰随处可见的古迹背后的故事融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的历史,让这些文化记忆在他们心里扎根。”该校教师季丽干说。
盐业的兴盛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付出。曾经,盐民们将勤劳勇敢的汗水洒向古盐运河,而这份精神如河水绵延不绝,仍旧激励着现在的草堰人民。如今的草堰,既有古典的文化气息,更有现代的蓬勃活力。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下,勤劳的草堰人民没有让古盐运的智慧停留在过往,而是把先民“因势利导、精益求精”的精神,化作今日发展的底气。草堰的过去因盐运而兴,草堰的现在与未来,更在这份智慧的传承里,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现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