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越走越宽]
在常盐工业园,有一条常州路。一路通南北。
这条路,2006年被命名,承载着两地协作的使命。
园区建设之初,只有乡镇小路和田野。修路成为头等大事。
“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建设园区,力争园区大变样!”常州派驻园区干部干劲十足。
升格组建后,园区再次投入8000万元,改造道路、桥梁、河道管网。新修道路10.86万平方米、绿化7.72万平方米、桥梁5座。
如今走在园区,路面开阔,绿树成荫。人来车往,景象一新。
一条路的蜕变,带来区域交通能级的跃升。
沈海高速穿境而过,与园区入口无缝接驳,直连长三角主要城市。国道、省道与园区路网紧密交织,构建起高效交通体系——
10分钟速达大丰高铁站,实现沪宁核心城市当日往返;
30分钟直抵盐城站,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同时间半径覆盖盐城机场,通达北京、广州、首尔等国内外枢纽;
35分钟直达大丰港,作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支点,这里实现货物“全球直达+中转联通”的双模式运转。
“从盐城回常州,油门一踩就是一家亲!”挂职干部们感慨发展之快。
路旁,新风景不断生长。常盐科创园、人才社区等新项目陆续建成投用。
南北协作,不只是地理贯通。这条路是纽带,把“常盐一家亲”的情谊,融进每一次的双向奔赴。
从常州路出发,一条更宽阔的常盐大道,还在继续向前拓展。路,越走越宽。
[一片地越拓越广]
从一片3.8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到如今24.3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土地面积的扩增是常盐两地携手并行的有力注脚。
2006年,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区内,首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企业——谷登重型机械、利电电子、光和光学等在此落地。
土地在耕耘中生长。园区升格后,规划面积从3.8平方公里扩展到24.3平方公里。现已集聚工业企业65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智造之核”,园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根基扎实,海洋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展现蓬勃活力。
智造尖兵在这里崛起——
谷登重型机械的智能车间里,焊接机器人精准工作。这家来自上海的“小巨人”企业,产品合格率达100%,还造出国内首台千吨级电动钻机。
驷博电器的国产信号采集模块,成为航天远洋测量船的“眼睛”。“核心技术在手,市场自然跟走。”工程师冯波的底气,来自企业超10%的年研发投入和50多人的研发团队。
北特科技建成6条汽车轻量化铝合金生产线,产品直供新能源车企。
鸿基金属研发的先进金属材料,填补行业空白。
2025年上半年,园区新增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2家,五星级上云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95%。数字背后,是产业筋骨日益强健。
土地承载梦想,也考验智慧。面对“建成区满额、拓展区待建”的现状,园区通过破产重组、闲置利用、交易购置等模式,累计盘活闲置土地超900亩、低效厂房超18万平方米。
曾经的“不可能”,正在变成现实。园区西侧,5.5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建设正在提速。安置房、主干路网等工程即将完工。随着《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推进,新项目陆续投产。
这片不断生长的土地,正朝着“产业更高端、园区更现代”方向稳步迈进。
[一段情越联越深]
8月3日,盐城队主场迎战常州队。赛前,曾在园区奋斗的挂职干部们重返故地。望着焕然一新的景象,他们由衷感叹:“第二故乡,变化真大!”
老友相聚,格外亲切。首批落户企业谷登重型机械的负责人激动报喜:“我们在新三板上市了!”作为园区“元老”,谷登正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建设智能工厂,与园区共成长。
常州干部常说:“引进项目要对得起未来几十年。”盐城干部用行动回应:“服务企业就是服务未来。”从昔日几十家小厂聚集的传统园区,到如今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区,变化背后正是常盐两地干部同心同向、接力奔跑的硕果。
自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以来,常盐两市均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体制机制上,园区采取常州主导、闭环运作模式,构建起常州盐城党政联席会议、园区管理机构、投资开发公司三层管理架构。
一位盐城干部感触颇深:“先进地区最鲜明的特质,就是敢于为发展破旧立新,管理者乐于俯身服务。常州干部带来的,更多是思想解放与行动魄力。”
聚焦企业需求,园区推出“首问负责”“网格服务”“定期走访”等八项措施,全力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一流营商环境,擦亮“常言(盐)有信”品牌。
政府“无事不扰”。精准推送惠企政策,快速兑付,力争“免申即享”。信守承诺,保持政策稳定。
企业“有求必应”。优化项目审批链条,加强公正监管,提供全周期优质服务。
这品牌,根植于两地干部的深厚情谊。今年,当外贸企业受“关税战”冲击,园区干部立刻走访调研,火速出台5条帮扶政策。行动,是情谊最有力的证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是常盐两地最动人的写照。从挂职干部的“双向奔赴”到园区企业的“枝繁叶茂”,从机制创新到情感共鸣,两座城、一群人,凭借共同的信念让这段情谊愈加深厚,以合作的力量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未来。
(来源:《盐阜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