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蔚
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如约而至。这个看似“小众”的节日,恰恰触碰了民生最基本的需求。联合国设立此节日的初衷,是呼吁人人享有清洁卫生的环境;而在我区,一场“厕所革命”正在将这份愿景转化为现实。2024年,全区共改造户厕11672座,超额完成任务,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显著提升。我区以农村改厕的扎实成果证明,小厕所里藏着大民生,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厕所革命”难在破题,贵在走心。曾几何时,农村旱厕“苍蝇横飞、臭味弥漫”是普遍痛点,而群众“怕不实用、怕添麻烦”的观望心态,更让改厕工作举步维艰。突破之道,在于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三龙镇户厕改造分管负责人董汉忠四十余天走村串户收集民意,将农户的顾虑转化为“一事一策”的精准方案,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调研,让政策真正扎根民心。相较于简单下达指标的生硬推进,这种“先听群众说,再按需求改”的思路,正是民生工程应有的温度。当“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当抵触的群众纷纷主动申请改厕,这场“厕所革命”就从硬件改造升华为观念革新。
实效是最好的说服力,长效是最终的落脚点。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功,我区用制度创新筑牢质量防线:“周调度、月会办”让问题不过夜,“首厕过关制”以标杆树标准,村组干部全程监督材料、施工、验收环节,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更值得称道的是,不满足于“改完即止”,我区持续探索“治厕”与“治水”同治,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让昔日“废物”变今日“肥料”,既改善了环境,又助力了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民生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厕所虽小,却是文明的尺度,更是乡村振兴的支点。未来,随着更精细的举措落地,我区必将持续巩固厕改成果,让“方便之处”更显人文温度,让乡村底色因洁净而更亮丽,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这些“天大的小事”中,稳稳收获生活的舒心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