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慈善法》宣传连载(一)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简称《慈善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法》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第一部规范慈善活动的国家大法。为了帮助大家深入学习《慈善法》,准确理解《慈善法》,全面贯彻《慈善法》,本报从今天起,以问答的形式,对《慈善法》进行连续解读,敬请关注。

 

问:《慈善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慈善法》共12章、112条,法律框架包括总则、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十二个部分。具体而言,慈善法主要规定了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了慈善活动的定义和范围;(2)建立了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制度;(3)明确了开展慈善募捐的主体范围;(4)鼓励和规范慈善捐赠;(5)专章规定了慈善信托;(6)规范了慈善组织财产使用管理;(7)将志愿服务纳入慈善立法;(8)强化了信息公开义务和责任;(9)完善了慈善活动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措施;(10)打造了全方位综合监管体系;(11)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法律责任规范。《慈善法》的核心思想是鼓励、规范慈善,树立慈善公信。

 

问: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答: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慈善捐赠主体多元化,捐赠主体由企业逐步转向个人。二是慈善捐赠标的日趋多样性,已经扩大到股权、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三是慈善方式层出不穷,出现了网络捐赠、慈善众筹、社区动员、慈善信托等新型慈善方式。四是社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问:《慈善法》会对慈善事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答:有三大推动作用:一是引领作用。《慈善法》明确指出,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以及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科教文卫体发展、保护环境等活动在内的公益活动。国家对这些活动予以保护和促进。二是促进作用。《慈善法》提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等慈善活动,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三是规范作用。《慈善法》明确了慈善活动主体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对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信息公开等领域的许多问题一一回应,对慈善信托也设了专章。尤其是明确了民政部门为慈善工作的行政主管机关,对如何监管慈善活动也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