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精准扶贫,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
贫困村多管齐下妙招“摘帽”
本报记者 杨 燕

10年前,有姑娘不嫁“江北郎”;如今是,有姑娘要嫁“江北郎”。

变化的“嫁娶观”是一个地区经济贫富转变最直白的诠释。“江北郎”的江北,说的正是小海镇的江北村。 江北村是该镇耕地面积最大的村。税费改革以来,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做什么事都靠借款,2008年被省认定为经济薄弱村,至2013年底形成村级债务398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就受局限,农路、农桥、水利配套等公益性事业推进困难,老百姓生产生活也受到一定限制。

 

“帮扶队”送来脱贫“金点子”

“僵局”的打破,得益于挂钩帮扶部门带来了致富“金点子”。2014年,大丰市委、市政府明确由农委、国土局、总工会负责挂钩帮扶江北村。在繁忙三夏临近之际,为了帮助和支持该村发展,作为“帮扶队长”单位的农委积极主动协调,与国土局、总工会谋划,合资购买和赠送适用的大中型农机具给江北村,一方面支持该村加紧做好夏收夏种工作,另一方面以此作基础,帮助和鼓励该村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社,提升全村农机作业水平,尽快摆脱农户生产和村级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当年三夏农忙时节,这批价值20多万元、共计7台套大型农机具发挥了大作用。通过帮助周边农户收割、机耕作业,取得6万余元收益。

帮扶部门送来下蛋“金鸡”,也坚定了镇村组织脱贫致富的决心。在7套机具的基础上,镇村两级鼓励周边农户购买农机充实进来,尽快成立了江北农机服务合作社,放大农机化生产、服务、经营的综合效应。村里还筹资建起了库房、粮食晒场等配套措施,公开发包给恒盛家庭农场经营,明确了承租人使用维修责任、安全责任,租期结束所有机具必须完好无损交还集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帮扶队”送机到江北,给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经营收入,每年农机及配套租金进项就有8万元。

 

“领头雁”主动脱贫“动脑子”

对口扶贫是一种责任,主动脱贫也是一种责任。上下联动盘活了集体资产,为江北村脱贫拉开了大幕,也给村干部很多促动,要甩掉“贫困村”这顶帽子,村干部义不容辞。江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地处偏僻,但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2371亩。村总支部书记董加旺带队,对全村圩堤、废沟塘、十边隙地进行复垦集中整治,深挖土地资源潜力。村里对形成的溢出面积统一公开发包,为村集体争取到的年收益达8万元以上。他们还积极向上争取土地复垦项目,对无人居住的房屋和大田散户进行拆除,新增城乡增减挂钩面积100亩以上,年收益在3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是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效农业的关键环节。抓住土地流转的热潮,村干部转变角色,成了一线的“招商队员”,他们为种养大户与农户牵线搭桥,帮助农户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帮助大户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种植。近年来,江北村流转土地近3000亩,成立6个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村干部们变身“店小二”,及时为种植大户、农场主提供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市场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化解各类纠纷,确保高效生产的同时每年还为村带来服务性收入10万元以上。

 

“村集体”良性循环“有路子”

在深挖潜力、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同时,江北村把“节流”工作也作为村集体脱贫的重要抓手。村里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减少各项经费支出。村两委会集体研究并制订了节约经费的相关规定,因公外出无特殊情况不用专车,取消集体招待费用,办公用品一律由总账会计统一配购,对涉及到村组的统筹用工实行费用包干、扎口管理,切实做到节约开支。同时,控制新的债务发生,保证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

上下同心精准脱贫,江北村强村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2015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6万元以上,成功“摘帽”脱贫。贫穷只是暂时的,江北村从“百万负翁”到“富翁”的生动实践,证实了“天下没有攻克不了的贫困”。村集体经济富裕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转变。如今,行走在江北村,记者能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村民们不等不靠、热火朝天创新创业的干劲。外出务工讨生活的青壮年也纷纷返回家乡,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