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精神科护士王月娥——
让患者康复是最大心愿

王月娥查阅护理记录单

 

身穿护士服,头戴燕尾帽,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这就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作为区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区的护士长,王月娥也是这个圣洁队伍中的一员。

37岁的她,已经在护士的岗位上干了17年,这个曾被评为“大丰市五一巾帼标兵”“大丰市卫生系统年度先进个人”“盐城市卫生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大丰区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的“最美护士”,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里流露的是满满的真诚。

一提起精神科,各种电影电视对于精神病人的描述总是让人不寒而栗。精神疾病的患者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反应,绝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医护人员也都相当排斥。刚参加工作时,老护士教了王月娥一套“防身要领”:和患者要永远保持一定距离,永远不要正面对着患者,甚至一个人走出病房时,都要背对着墙侧身走,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患者对你发起攻击。王月娥对此予以一笑。

一天早晨,王月娥按时巡视病房,督促一名患者到食堂集体用餐,患者没有回答,两只眼睛死死盯着她,突然抬起右手,一个巴掌下去,她脸上顿时出现五个手指印。这时闻声赶来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患者拉开,王月娥休息片刻后,用口罩遮掩着伤痕,照常去查房,照常到那位患者床前询问就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康复后的患者充满歉意地捧着一束鲜花送给王月娥,百感交集的王月娥握住患者的手,祝贺他康复出院。家人知道这件事情后,着急万分:“你还是想办法换个岗位吧,这多危险啊!”可王月娥却笑着说:“谁来都一样,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做。”

“刚到精神科时,不适应,也害怕,理想和现实毕竟差太远了。”回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王月娥感慨中透露出一份淡然,“那时候总做噩梦,也曾有过念头想要放弃,但是很快就又说服了自己,这么多年下来,我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当一个人的人生有了支点,遇到困难就不会失衡。”

白白净净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慢言细语,身材瘦弱,这样的王月娥,很难想象她在精神病患者面前能表现出战士般的勇敢、担当与力量。而这样的能力是怎样练就的呢?王月娥说,面对不同患者,既要有爱,又要因人施护,用适当的方式。首先要把患者当朋友,多沟通;其次是要练,工作中细心发现,琢磨研究,练得一眼就能看出患者可能是哪种疾病,知道怎么面对,怎么缓解他的情绪,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有多年的积累。

回首护士工作的17年,王月娥幸福并自豪着:“看着一个个患者经过耐心的护理,出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做护士最大的心愿么?”

(袁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