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生态文明建设 家园天蓝地绿更宜居
本报记者 韦 蔚

清晨,麋鹿保护区传来声声鹿鸣,清脆动听;傍晚,荷兰花海的晚霞染红天际,风景如画……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如今大丰不仅怡人美景随处可见,更成为百姓宜居的乐土。

我区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努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我区在盐城率先建成了2个包含PM2.5等6项指标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提升空气质量,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加强水污染防治是我区建设“绿色大丰”的另一重要举措。我区严格执行“河长制”,按照“4321”的权重体系进行考核,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加强城镇雨污分流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持续改善水环境。同时,不断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双水源”工程建设,大力保障饮用水安全。

走进大中镇恒北村,只见绿树环绕,芳草如茵。“随着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村民张德清欣喜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以村庄整治、环境提升为突破口,打造田园风光、绿色生态、宜人宜居的美丽乡村新景象。据了解,全区1763个自然村庄的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整治乱堆乱放30多万处,拆除破旧空心房260处。新增绿化树木1600多万株,新建水泥道路680多公里、桥梁900多座,老村庄墙面出新9.5万户。截至目前,全区共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11个、二星级81个、一星级367个、环境整治村1304个。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优化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全力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态、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我区还不断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力度。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关于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重点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强化区、镇(区)属地管理责任,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注重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整体监管效能水平。大力加强一线环保执法力量建设,我区在各类园区、所有镇(街道)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按照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要求,各镇区均配备4人左右的专门巡查人员,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规范执法方式和程序,减少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