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合肥四姐妹

柳守忠

“合肥四姐妹”指的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姐妹四个是安徽合肥人,却是在江南名城、人间天堂苏州长大,居住的地方叫九如巷。因此,著名作家叶圣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姐妹后来的婚姻:一个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一个嫁给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一个嫁给了一代文学大家沈从文,一个嫁给了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四姐妹中的三妹张兆和,因为嫁给了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在四姐妹中最出名。1930年的某日,沈从文认识兆和没多久,就忍不住向她倾吐了自己的心声。当时兆和是中国公学大二学生,她的答复是自己正专注学业,不需要什么男朋友。连续三年,沈从文不断写信给兆和,当沈从文几乎把所有的话都快说完时,他俩结婚了。

1937年,当时他俩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月后,沈从文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离开北京,兆和与两个儿子都没有同行。在分离期间,他把自己对兆和的认识写在了短篇小说《主妇》里。1938年8月,兆和才带着两个儿子龙龙和虎虎,辗转三个多月,抵达昆明和沈从文重聚。他在当时最好的西南联合大学里任教,在沈从文眼中,妻子兆和品德高尚,充满生命意志,这已足以造就她的伟大。“主妇”在沈从文的世界中就是皇后和女神。

因学识渊博而颇有名望,很多人曾拜倒在充和的石榴裙下。其中一个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句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卞之琳为充和所作。

1947年,充和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当时住在姐姐张兆和家中。那年9月,通过姐夫沈从文她与傅汉思相识,次年结婚。

傅汉思出身于德国的犹太人知识分子家庭,战时成为流亡者,当时他18岁。在美国加州定居后,汉思获得了西班牙文学的学位,同时也精通德、法、英、意大利文学。他到中国来,是挑战一种更难的语言。到中国后几个月,他就认识了沈从文,他常常与沈从文大谈中国的艺术和建筑。

从中国回到美国后,傅汉思应聘耶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多年。张充和于2015年美国东岸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在美国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被誉为“最后的才女”。

大姐元和文静端庄,一生痴迷昆曲。她在上海读书时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甚多,但她一直单身到30岁,才嫁给昆曲名伶顾传玠。

她一个大家闺秀要嫁给一个“戏子”的新闻就够传遍整个上海滩了。顾传玠是个昆曲演员。他在当红的两年里曾风靡整个上海,无数观众为他疯狂。元和在上海读大学时,常常看顾传玠的舞台演出,元和和她的朋友们是顾传玠的戏迷。在那个年代,一位名门闺秀和一个戏子之间发生感情是不可理喻之事,因为那时候戏子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所以1939年4月元和与顾传玠的婚事曾令当时社会大为震惊。想必是元和对昆曲舞台的热爱促使她下定决心嫁给顾传玠。

1966年,顾传玠因患严重肝病早逝。丈夫去世后,元和有一次与票友的演出中上场主演《长生殿埋玉》中的唐明皇,戏的结尾是杨玉环下葬,杨玉环的身体用锦被包裹,被草草安葬在浅坟中。元和叹道:“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对于元和来说,顾传玠是块美玉,元和嫁他缘于戏台,最后又葬他于戏台之上。

二姐允和,擅长诗书格律,致力写作。

18岁那年,允和跟一位同学的哥哥周有光相爱。到了结婚论嫁的时候,周有光担忧地给允和写了一封信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立马回了10页的信鼓励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虽然后来允和夫妻由于战乱颠沛流离了10多年,经历了女儿夭折、儿子中弹死亡,但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好。

解放后,允和曾在上海的一所高中当历史教师,她写的一篇两万多字的如何修改历史教育的长论,被辗转到了北京。不久,她的一些观点出现在《人民日报》的长篇社论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读了这篇社论,很欣赏张允和的观点,于是聘请允和帮助他们编辑中学历史教材。允和面对这份新工作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涯”。

在经历了坎坷岁月和人生风暴之后,张允和的情感和身体竟然都没有留下什么创伤,一直活到90多岁,这实在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