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家传的北斗

蔡根青

我家有一尊宝贝——老式指南针,是70年前祖父留下的。

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渔民们出海捕鱼,在没有收音机和通讯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船老大的经验,躲过大风大浪的袭击。那时,指南针成了渔民们海上导航的工具。

在我刚走出校门的一个夏日,在帮母亲晒棉衣棉被时,我看到箱底一个一尺来长的长方形小木箱子,虽颜色由红棕变灰色,但盒面和四壁皆雕刻有龙凤花鸟之类的图案。打开盒子,一块褪了色的红布包裹着一尊直径约120厘米、厚度约5厘米的圆形器具。父亲说,这是爷爷留下来的传家宝,叫指南针。

翻开生了锈的铜盖,只见一柄指针在不停地跳动。指针一端红色,另一端白色,随便你怎么转动,红色箭头这端一个劲儿指向北方,白色燕尾这端则定格在南方。

我家祖辈是渔民。过去渔民们出海打渔,凭经验在海上识别方向,依据季节的太阳、月亮、北斗星座来辨别渔船打渔的位置,判断渔船远离大陆的距离。

父亲说,由于家境所迫,他十四岁那年便跟随曾祖父和其他渔民们一起出海捕鱼,成了一名小渔民。在海上,遇上晴好天气还好,要是碰上狂风大雨天气,渔民们肯定是要吃苦头了,风里躲、浪中逃,渔船颠簸,人在船上站不稳,稍有疏忽就会有掉进大海的危险。

就在父亲登船的第二年,也就是1940年的春天,爷爷和其他渔民们收拾好网具,准备南下浙江舟山渔场打带鱼,途径上海吴淞港口时,花三块大洋买了一只夜间能发光的指南针。其时,这件宝物对渔民们来说,算得上是一件现代化的稀有物品了,渔民们一有空就到船老大的桨舵旁操弄一番。父亲从那时起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他还把船头船尾与指南针的指北指南连成一线,这样,就能正确得出渔船所处的方位,不再受天气的干扰而迷失方向了。

父亲说,你别看这个指南针虽小,它的作用可大呢。1943年冬天,盐城新四军军部的一位姓张的同志找到爷爷,要搭乘我家的渔船去上海。他给了曾祖父2块大洋,说是吃饭钱,回来还要顺便捎些“货”回来。爷爷在上海吴淞口码头八鲜行卖完鱼虾海产品后,张同志趁着夜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把四五个木箱抬上渔船。翌日天刚亮,我家的渔船桅杆顶上挂着一面大大的“鲜”字三角旗,告诉人们这是一艘收购海鲜船。渔船在海上航行2天2夜,就靠这个指南针在大海上辨别方向,成功避开敌人的搜查。渔船到达盐城新四军军部,待卸下货物后爷爷才得知,经他渔船运回来的全部是武器弹药,新四军首长称赞爷爷为抗战立了大功。

解放初期,虽说我家的那艘小渔船在土改时上缴了集体,但这尊指南针却被公社领导破例地留给了父亲,理由是“抗日有功,留着纪念”。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一名小渔夫成长为一员船老大。父亲熟练地利用这尊指南针带领捕捞船队到公海作业,渔船满载而归时,还是靠这盘指南针导航平安回家。

渔民们把指南针比作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指南针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仪器,它是有灵性的宝物。父亲接着说,指南针导航捕鱼,如果遇上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儿,只要看看指南针,就立刻有了主见,因为指南针无论何时何地,它始终如一地向着北方,即使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指南针从不偏离航向。所以,做人也应该像指南针那样诚实、坦率、专一。

父亲退休后,把那尊用了几十年的指南针送给了我。如今,我把那尊指南针传给了儿子。父亲说,京剧《红灯记》中的红灯作为革命传家宝传承下来,我们家就以这尊指南针作为传家宝吧。因为,这盘指南针对革命有功,对渔民有情,是照耀我们家子孙成长的灯塔,蔡家将永远代代相传。

父亲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啊,指南针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有一颗不变的初心。祖上留下的这尊宝贝,不正是要求我们子孙后代做人也要有一颗勤劳、善良、正值的初心吗。近日,我画了一幅画:双手举起一尊闪闪发光的指南针,红色箭头一个劲儿指向北方,白色燕尾永远定格在南方。我把这幅画挂在案头,因为,我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