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如今的美,源自当年力推‘3+1’。”日前,我与好几位农村干部和老邻至亲采访聊天时,他们跟我说得最多的是这句话。
几年前我区组织实施的以集中整治农村环境面貌为中心的农村“3+1”工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这项“农村水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简称“3+1”的农村重大改貌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浓重一笔而记入“三农”发展史册。由于重视程度高、投入力量足、整治力度大,活动开展不到一年,全区镇容村貌便显著改观。
然而,现在若是再到一些农村偏僻处,特别是一些村落的“后街小巷”走走看看,还是有沟河脏乱差、村道被草垛占据、垃圾箱形同虚设、往河滨路侧倾倒杂物等现象。许多干群期待建立有力度有考核的长效管护机制,使农村环境面貌常治常新,使农村“3+1”工程成为持之以恒的惠民工程。
说到建立农村环保长效管护机制工作,我区有许多镇村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大中街道的恒北村、丰华街道的晋丰村,以及新丰、刘庄等镇的几个近镇村,不论什么时候到这些村里走走,到处都是清洁整齐、鸟语花香,一派新农村的如画美景。这些村把农村环境整治当成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改革农村传统旧貌的一件大事,不只为应付检查而做表面文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针对“三农”工作特点,迅速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所有的道路水域不论大小长短都有管护责任人;沿路设置的垃圾箱分别挂钩到具体人头、车辆,以清运多少垃圾“论功行赏”;镇村对“3+1”工程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一整套考核细则,月评季核年兑现,形成了规范的制度,影响着农民的行为,改变着乡村面貌,取得了理想效果。
在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中,几乎人人都说农村“3+1”工程实施得好。当看到一些地方环保工作回潮时,许多老农叹息不已。就在前几年,大中街道一位退休老干部不顾年老体弱,几下村居,为维护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建言献策。采访中我还听说一些老农义务打扫乡村硬质路道,打捞水面垃圾等。我想,大家都希望能够长期生活在一种舒适卫生、清新怡人的环境之中。而这些得民心的好事应当成为各级领导的案头大事和心中重事,做久了、做好了,就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定日新月异。
(朱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