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多彩卯酉
“生长”的土地

江建新

家乡对外招商引资时常常会有这样的介绍:“大丰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滩涂湿地,现在仍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向外‘生长’,这是难得的土地后备资源。”听了这样的介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难道我们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是那神话传说中生长不息的“息壤”?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古人认为,息壤是指自己能生长的土壤。为什么这里的土地能生长?看到专家的研究我才明白,大丰濒临黄海,南有长江,北有黄河,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海岸成为淤积性海岸。长江黄河东流入海,滚滚波涛夹带着大量泥沙,在海浪、潮汐、洋流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下于下游沉淀,淤沙堆积,越积越高,慢慢变成了滩涂。这也许就是大丰海水不断东迁、海堤逐渐东移的原因吧。有专家甚至认为,江苏沿海可以围垦出5250万亩的陆地,相当于再造一个苏南。

穿过时光的隧道,翻开大丰的历史,我们发现这是一部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的历史。在滩涂湿地上,大丰先民们的第一个生产活动是烧盐。他们临海而居,支灶堆垛,煮海煎盐,成就了辉煌的古代盐业文明。现在大丰博物馆里所陈列的厚重硕大的“盘铁”,就是先民们煎盐的主要工具之一。看到它,会让人想起当时盐场“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壮观景象。

民国初年,清末状元张謇积极倡导“废灶兴垦”,他也是这一倡议的组织者。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张謇一边创办民族工业,一边推进“废灶兴垦”,开发原棉生产之地。一批批启海人在他的率领之下,背井离乡,从长江入海口来到苏北沿海的不毛之地创建垦植公司,筑堤捍海,垦荒植棉。资料表明,在广袤的滩涂上,他们曾经创建了70多家盐垦股份公司,最大的就是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当时规划了112万亩土地来垦荒植棉。由于棉花耐盐耐碱,加上改良和推广种植技术,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再到19世纪80年代初,大丰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90年代增加到60多万亩。1997年10月,大丰棉花收购突破100万担,成为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

有怎样的起点就会有怎样的延续。多少年来,大丰这片土地上始终洋溢着拼搏进取的主旋律。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丰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片生长的土地再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年复一年地向东发展,向海延伸,沿海经济带演绎出无数惊天动地跨越发展的传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大丰人民众志成城,捐资筹款,建起了国家一类口岸——大丰港,打开了一条出海通道。他们将零星的化工企业搬迁进化工园区,兴建了石化产业园,按照生态环保要求,统一集中管理;建起了港城、莎士比亚小镇,兴建了海洋馆、动物园,搞起了沿海“蓝色旅游”,吸引了八方游客。2019年7月5日,核心区位于大丰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再度把目光投向这片广袤的滩涂,我们不得不承认,每年向大海“长”出的这两万亩土地并不是神话传说,而是大自然对大丰的一种特殊恩赐。“大地不含情,能长诸草木”,尽管我们的滩涂资源丰富,但决不能无序开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为了保护好这片“生长”的土地,大丰人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茫茫滩涂留下了无数建设者和保护者的足迹。为了守住生态红线,一大批滩涂管理者和生态环保工作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他们在滩涂上建起了候鸟和动物观察站、星空观测站,那些常年驻守的观察者们耐住了寂寞,在荒无人烟、蚊虫肆虐的环境里,记录着候鸟的迁徙、物候的变化,忍受着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辛。为了这片生长的土地,那些战斗在海边一线的执法者,常年与擅自开垦围垦、填埋湿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做着顽强的斗争,退耕还林、退渔还湿、生态修复,不是只说在嘴上,而是落实到一次次巡查察访、一轮轮处罚整改的行动上。这片纯粹如童话、神秘似梦境的滩涂,正是有了无数守护者的呵护,才会始终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态风貌,大丰才有了今天这张世界遗产的珍贵名片。站在滩涂上,闻着带有咸涩味道的空气,一览满目的芦苇和盐蒿草,我真正领略到了苍茫辽阔和不屈向上的魅力,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诗人艾青会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茫茫滩涂,日升日落,每一轮阳光都见证着这块土地上改天换地的奇迹。滔滔黄海,潮涨潮落,每一波潮汐都叙说着这块土地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在不断地翻篇,共同珍惜和守护好这片生长的土地,是我们每个大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