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多彩自然
夏日蝉鸣

江建新

夏天,有树木的地方就有蝉鸣。小区里碧绿的枣树上、高高的枇杷树上,河边挺拔的杨柳树上,一到盛夏,就有蝉声传出,虫声高亢,有独唱、二重唱、大合唱,唱出了天籁之音的交响曲,在辽阔的天地间酣畅淋漓地回响,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循环往复,将炎炎的夏日渲染得分外热闹。

蝉常常被人们俗称为“知了”,它靠着吃植物的汁液而生存,总是喜欢栖身在根须发达的柳树、杨树、槐树、香椿树、梧桐树上。它的地穴一般也是建在含有汁液的树木根须上,为的是可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维持生长。蝉的幼虫要在黑暗的地下掘土4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爬到树上,蜕去外壳,换上美丽的翅膀,有机会在阳光下尽情享受1个多月。然后受精产卵后的成虫双双死去,幼虫从树上钻进地下,等待下一个生命的轮回。快乐尽管很短暂,但它们却丝毫不以为意,在还拥有快乐的时候,就竭尽全力鸣叫,盛放在炎夏的每一个时刻。那一声声的鸣唱又何尝不是冲破层层黑暗、对光明和自由执着追求的生命礼赞?所以,法布尔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

“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蝉鸣不仅是夏日里正常的自然景观,而且也属不可缺少的生态现象,它意味着人与自然有着和谐的氛围。一般到每年的9月份左右,等气温降下来,蝉声就会自动神奇地消失了。

蝉声如歌。记忆中儿时的夏天,蝉鸣、萤舞、虫飞……一直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图景。记得很多年前一个夏日的午后,与要好的玩伴,赤足走在被烈日烘烤过的乡间小路上,踏过田垄、荷塘、果园……听藏在茂密、硕大树叶间的鸣蝉儿,发出高亢而明亮的声音。那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大地的声音,宛若遥远而清晰的梦境。那时有同伴拿着树枝,上面套着塑料袋,先竖起耳朵辨别蝉声的方位,锁定目标后,蹑手蹑脚地潜身走过去,猛地一罩,便捉住了一只鸣蝉,大家兴奋极了,围拢过去想看蝉是如何发出声音来的。可是不管你如何去碰那轻纱般的羽翼,蝉始终固执地不肯发出任何声音,捉得住蝉,却捕不到蝉声,这让大家很是失望。于是便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有的蝉十分机敏,发现有人袭击,便“知——”的一声,扇动着翅膀逃走了。漫长的夏天,有很长时间,我们是在树林里,伴随着蝉声度过的。许多年以后,我们才发现,生命里有一些时光,有一些声音,一直会伴随着我们斑驳的流年,不会丢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知了声声,蝉鸣阵阵。大自然的和谐就在这花鸟虫鱼、虫鸟鸣唱、微风习习和泥土芳香之间。可以说无蝉鸣,不夏日。倘若在这个季节里没有蝉儿的鸣叫,没有了这种天籁之音、自然之声,少了这种生物的多样性,反而会让人不习惯,就像春天不见鲜花,秋天不见寒霜,冬天不见白雪一样,真的想象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