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实地探访盐城大丰富民增收六种经济模式3.0
家门口赚更多、住更优,农村低龄老人晚年更安心

低龄老人是农村主要群体之一,如何助他们增收致富?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盐城大丰因地制宜发展手工经济、特色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劳务经济和农旅经济六种增收模式,让老百姓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目前,已带动农户5.58万户,预计帮助群众年增收6.7亿元。

 

[盘活闲置屋地 荒屋也能“变现”]

 

8月22日,记者乘车前往三龙镇新丰村,只见户户屋前道路干净敞亮,阳光洒在院前,绿色的枝苗长势喜人。

“你看早菊小果子出来了,再过20天花苞出来,就会有经纪人过来收。”68岁的村民姜维民弯腰扒着田里枝苗上的花苞告诉记者,去年,屋前这片7分田,就赚了1万元,今年特殊天气,菊花抢收价格会更高,至少多赚2000元。

姜维民不仅菊花种得好,还摸索出独家种植秘诀。“这块田采摘菊花可以一直到霜降,我还会插空种大蒜,一季菊花一季大蒜,这样收益就更高。而且,菊花种子能循环种,当菊花收完留下杆,来年春天,种子又会发新芽。”

“每到菊花盛开时,这边到处都能看花,闻花香,心情也好,而且种菊花的钱不仅我们自己够用,还能贴补儿女。今年我又多种两亩地,起码能净赚3万元,一年比一年更有盼头。”姜维民笑意更浓,鸟语花香在屋前在这里得到映照。

“我村以种植菊花为主,人均年收入万元左右,也正是因为老百姓看到菊花带来的真金白银,种植面积从去年的200多亩增到570多亩。”新丰村党总支书记卞玉良介绍,“我们打造菊花从种植、采摘、烘干到制茶销售形成一整套产业链条,不仅解决卖花难的问题,还带动村民再就业。”今年,村内4000平方米的烘干厂房已建成,年底,50吨级烘干设备及菊花加工设备将进场启用。

自推行庭院经济以来,村内人居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卞玉良为推动村庄由“清脏”“治乱”向“美化”拓展,带领新丰村广大干群全面排查全村危旧房屋、桥梁,全面提升农村道路管护力度,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如今,新丰村在他的带领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踏进斗龙港村的一间28平方米的辅房,屋内摆放着4个4层灵芝菌包货架,墙面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灵芝上滑溜溜呈褐色的粉末便是孢子粉,一个菌包要长100天左右,结第一个灵芝,最高的规格是10公分1厘米厚,能卖240元一斤。”斗龙港村党委书记周鹏介绍道,灵芝就像人一样,需要呼吸,得调节好屋内湿度。记者发现,脚下的垫子一踩便有水印泛出,“这地上都是潮的,为了增加湿度,我们要适量浇水。”

“我们摸排全村闲置辅房430间,并多方调研,引进投资小、获利多的灵芝。”周鹏解释,闲置农房大多为生猪、蛋鸡养殖的“撂荒房”,受行情影响,此类行业养殖风险大,收益极不稳定。“一个菌包22元,可让老百姓净赚8元,一户人家培育500个菌包,可净赚4000元,我们打包收购。”他说。

 

[实现村无闲人 厚实村集体“家底”]

 

“这叫包腰,用烙铁机把这个带子包上蝴蝶结,一天做工8小时,年赚过万嘞。”刘庄镇龙心村今年88岁的束必银满面笑颜,即便是跟记者解释,手上仍不停忙碌。

“村里老人会主动找我们要工作,他们腿脚不方便,我每次都会拿原始布料,亲自送上门,然后我老婆教他们一些简单技艺,做出来的布艺按劳分配,这就是手工经济。”龙心村党支部书记杨卫说。记者注意到,隔壁两户老人也手不停歇,村无闲人在此刻生动写实。

杨卫带头创办手工加工点,与义乌客商签订加工订单,全村现有加工点7个,去年受益群众200多户,每户家庭增收近2万元。“今年,销售订单翻番,新增10个手工加工点,站点收发一条龙。同时,我们计划通过开设饰品门店、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注册公司商标等举措,打造手工经济2.0版本,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杨卫说。

走出束必银家,门口的小河清澈见鱼。“我村550户村民筹集资金23881元,投放鱼苗5.2万尾,建立‘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的管护队伍,负责生态河道和水面养殖的日常监管。去年底收获草鱼7000余斤,群众分得4200斤,剩余销售市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杨卫告诉记者,这样既保障了先前清理水草村民的安全,又能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三龙镇东红村的捕鱼历史已有30多年,村党组织牵头引线,在海边滩涂养殖公司与村劳务合作社之间搭建起桥梁。“捕捞工每天能赚350元,拉网时鱼鳞不能受损,按照鱼规格大小、市场需求进行分装上车。”72岁的村民王书加是第一代网主,成立劳务合作社,从事捕捞业务,提供专业捕鱼工具。

“我们捕捞工有100多人,捕捞范围从南到北,南到洋口,北到宿迁。主要业务在海丰农场,每年捕捞周转量1万亩,人均每年可实现增收9.8万元。”王书加告诉记者。

 

[飞地生梨销全国 乡村振兴“甜”出圈]

 

大中街道恒北村,一个以梨出名的村落。

“1968年,早酥梨从‘一根枝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恒北村春赏花、夏沐绿、秋摘果、冬泡泉,四季皆是美景。去年,村党委创塑‘真的梨不开你’文创IP,延链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全村共同富裕。”讲解员张伟介绍道,村内现有11个村民小组,共43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9600亩,其中98%的农民都在种植梨树。

“我们充分挖掘梨文化,以梨为载体打造艺术街区,导入乡村文化符号,推出近百种梨文创产品,满足各类游客参观和购买需求。”恒北村党委书记李晓霞如数家珍,“文创街区设立了书记直播间,通过线上开展书记代言、品牌宣传、直播助农,线下举办梨花文化季,开设研学路线、现场教学、温泉康养等旅游产品。建成300亩恒北原乡星星亲子园,多维度多渠道吸引游客,年接待游客参观团队达20万人次,带动320人实现就业创业。”产业兴旺,特色农旅融合的图景在此刻呈现。

回看低龄老人增收路,因地制宜是关键。大丰发展“家门口”经济,盘活沉睡的“人、地、房”三大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响特色品牌,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1月起,由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参与的乡村振兴讲评会月月开办至今。

“经纪人是富民增收路上的重要一环,目前,经纪人的社会力量还不够,为解决此问题,今年4月,我们开始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目前已办两期,预计下半年也将举办两期。现阶段发展,就像跑步一样,处于爬坡阶段,富民增收之路仍要久久为功,全力而为。”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桂和表示。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