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戈
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些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却又在某个瞬间悄然离去,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与怀念。本家高级记者沈建华,便是我生命中那道最耀眼却又过早消逝的光芒。
11月16日,我和平时一样浏览微信朋友圈,看到关于沈建华的名片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阿弥陀佛”几个字的留言引起我的震惊,实在是太突然了。
在岁月的长河中,生命的离去总是令人猝不及防。惊悉敬爱的沈建华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心情无比沉痛!满脑子里都是不久前跟他微信聊天的情景!
3月27日晚上,我的手机来了一条短信,“我是大丰沈家渡的沈建华,在潘丿乡工作过,现在北京定居”。其实我对他早已“耳闻”。
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主要舆论宣传工具就是有线广播。当听到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时,心里倍感亲切。于是,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篇广播稿寄到县广播站编辑部。3天后,我的这篇“处女作”终于被录用了。从此,我注意发现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一件不落地写成稿件发出去,对收听广播也更加关注。很快我就发现,全县有五六名通讯报道员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广播,并且很有分量。其中就有潘丿乡的通讯报道员沈建华。也许是宗亲的缘故,我对沈建华的稿件特别留神,一字一句都耐心倾听,以他的稿件为范文,对照自己的稿件找差距,心中也将他当作自己的偶像与老师。
值得欣喜的是,多年以前加了他的微信,我一直关注他的工作动态。沈建华家乡情结甚浓,他的老家在大桥镇与草庙镇交界的竹港河洋桥口沈家渡。我提起他在家乡高铁站的建设中,四处奔波大声疾呼费尽周折这件事情,他谦逊地说“力所能及,作用有限”。他的观点是,人不能忘本忘根。
4月初,我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有些内容涉及沈建华,他亲阅亲改,回复说“文章有几处修改,我加了下划线,仅供参考。有几处涉及新闻要素的准确性,我做了必要的修改。”一股暖流涌在我心头。
出于社会地位的考虑,我平时不敢轻易跟他聊天,每当我谈到这一点,沈建华总是说:“我俩没有高贵低贱之分,要知道我们家的来处。”他还在朋友圈转发了我这次写的《一位北京宗亲的来信》。
5月18日,我有一篇8000多字的文章,他不但认真地看了,还几次通过手机微信及打电话的方式,给予指导。他甚至鼓励我多写稿、写好稿,等有机会找一家出版社帮助我出一本书。
8月25日,沈建华在他的朋友圈又转发了我写的一篇文章《家乡的路灯》,并写上了他的感受:家乡的路灯温暖并照亮我乡愁的深处!感谢本家兄弟让我又一次沉浸到乡道路村回忆的美好……
我和沈建华的最后一次微信聊天是9月22日,最后一条短信的内容是:“收到,请放心!”我已经完稿并经他审阅至今未曾投稿的文章有《千里之遥兄弟情》《一位高级记者的农民情怀》,我已经写好还未来得及发给他审阅的文章有《洋记者与土地者》。我注意到他的朋友圈定格在11月8日,心中有过不祥的预感,但没敢多问,因为他说过“友情心中留,没事不问候”。
他曾给我发过名片,并邀请我到北京和南京聚聚。惊悉噩耗,从此天人相隔,不禁悲伤。我只能把与他聊天的内容反复翻看。我发现他开始称我“本家老乡”,后来改为“本家家主”,再后来写成“大丰本家兄弟”!回忆起他与我称兄道弟相处的点滴,心中满是温暖和感慨。
如今命运的无常却过早地带走了他。每当翻开他的作品,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的激情。在这悲伤的时刻,让我怀着深深的怀念,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病痛,没有烦恼,安息吧!